
8月6日的田径赛场,又是令国人振奋,令中国体育迷热血沸腾的一个夜晚。
27岁的刘诗颖一掷定乾坤,以66米34的赛季最佳成绩笑傲女子标枪决赛,为中国队锁定奥运第36金。仅仅几十分钟后,4×100米接力,中国男女队双双跑进决赛。由韦永丽领先的中国女队斩获第6名,刷新了中国队的奥运最好成绩。
几分钟后,32岁飞人苏炳添又带领中国男子接力队带来惊喜,37秒79的成绩追平全国纪录,虽然第4名的成绩和里约一样,但这一次,我们和奖牌的距离仅剩0.09秒之差。
一位位国手,在田径场高高举起飘扬的五星红旗。而在赛场之外,在东京的街道上,在女子竞走20公里的赛场,三位中国名将虽然只拿到一枚铜牌,但“中国队加油”的助威声浪也是此起彼伏。
种种画面,或许会让许多观众想起一个人,就是王丽萍。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王丽萍在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第一个抵达终点,为中国田径拿下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实现了历史突破。虽然欣喜,但那一年的悉尼田径赛场,也留下了令王丽萍和无数国人心酸的一幕。因为当王丽萍第一个冲过终点线,高举双手向观众致意时发现,偌大的体育场里竟没有一面中国国旗,没有掌声,更没有属于她的呐喊,原本兴奋的王丽萍只能空着手绕场一周。
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孤独的奥运冠军”既是中国田径头顶上的荣耀光环,也成了无数体育人深埋在心底的一抹忧伤。
许多人说,王丽萍的孤独是源自亚洲运动员不被看好的偏见以及中国田径人本身的不自信。
于是,在沉默不语的日子里,中国田径开始思索改变。聘请国际优秀教练,为每位运动员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走出去,和世界一流选手同台竞技,以赛代练,明确短板,缩小差距;同时,在医疗、科研上加强保障力度,降低受伤风险。
2004年,伴随着雅典奥运会上刘翔的那句“谁说黄种人不可以出现在奥运前八?今天我做到了,我们是冠军!”中国田径开始春雷萌动,捷报频传。
从悉尼到东京,21年,六届奥运会的光景,一批批中国田径运动员不断拼搏,终于靠着腾飞的战绩吸引了越来越多世界的目光,今天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也成了国内外观众最爱的场地之一。
除了刚刚过去的这个激情夜晚,过去几天,中国田径队在本届奥运会上惊喜不断:32岁铅球老将巩立姣以20米58的距离,投掷出了中国田径的“田赛历史首金”;飞人苏炳添破亚洲纪录地跑出9秒83,让中国人终于站上了奥运男子百米的决赛跑道;800米赛道,“95后”王春雨代表中国女子中长跑,时隔20多年重新杀回世界第一集团;朱亚明创历史地夺得男子三级跳远的银牌……
无论在赛道上还是赛道旁,我们都看到了中国田径从无人看好到争得席位的蜕变,更看到了中国体育从“昙花一现”到“集体自信”的腾飞。
这样的变化,是一代代运动员的泪水和汗水共同铸就的,而在运动员背后,是大国崛起的综合实力积淀和由此带来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