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弄堂乡音回来了!《夺子战争》里的多多呢?多部沪产经典电视剧修复后将亮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1-08-10 18:35

摘要: 循着当年的弄堂烟火,回味曾经的悠悠岁月。

《夺子战争》、《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这些曾在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优秀沪产电视剧,你还记得吗?时隔二十多年,《夺子战争》里的多多回来了吗?田教授家的保姆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夏天,由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和SMG影视剧中心继续推出“沪产经典电视剧展播”,一批首次经过修复后的电视剧将和观众见面。《夺子战争》导演梁山、主演朱茵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上海方言剧迎来火红年代


《夺子战争》是继《孽债》之后,梁山作为导演之一,执导的又一力作,同样也是采用沪语拍摄。该剧以当年出国热为背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赵友亮扮演的京剧院琴师乔书铭是上海典型的上门女婿,经常被岳父、岳母及小舅子奚落嘲笑。但为人善良忠厚的他从不计较,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慰藉──儿子多多。


没想到,乔书铭的妻子俞雯打算和情夫定居美国,并计划偷偷带走多多,一场“夺子战争”就此打响。最终,战败的还是善良却懦弱的乔书铭,“我想,每一个父亲都有责任让子女过得更幸福。”在回家的路上,父子俩相拥在街灯下……


导演梁山至今还记得自己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街边的裁缝店、小卖部里都放着这部电视剧,很多来不及赶回家收看的观众,就站在街边的店门口“蹭”剧。剧中饰演多多的男孩,也终于等到了自己将要在荧幕上亮相的那一天,站在自己家的弄堂里,骄傲地大声呼喊,“大家注意啦,今天晚上,我要出场啦!”



由于整部剧全程沪语对白,让上海观众倍感亲切,梁山说:“我们用最生活化的语言来表演,这样会让观众觉得很真实。比如上海人遇到云南来的朋友,他们会讲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云南人的普通话也会带着当地的口音,而上海人之间、云南人之间,都会用自己的家乡话,这是真实的。”


不过,当年用上海话演电视剧,很多演员也没有经历过,梁山记得很多演员演争吵的戏份比较顺利,“因为这个相对比较生活化,但用上海话演感情戏,尤其是面对‘我爱你’‘我想你’这些台词,就比较困难。”


后来,梁山让演员们放下台词包袱,用自己最舒服的语言来表述,不仅让演员演起来顺畅,观众看了也觉得自然亲切。提起用上海话来演戏,主演朱茵还记得当年自己曾经在片场受教不少。“片场里,工作人员都说上海话,所以我有些台词说的不地道,他们还帮我纠正。我记得说一句台词是‘我想你’,老师傅立刻过来说,上海人不说想,是说‘牵记’的。这些帮助还有很多很多。”

导演梁山当年收藏的剪报影印本


再现20年前上海旧风貌


除了乡音之外,片中90年代上海的面貌也成一段鲜活的“影像历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梁山说:“如今很多怀旧的观众想梦回90年代,就可以在《夺子战争》中看到上海当年的模样,比如当年的出租车,公共电话亭……电视剧也有文献的功能,可以展示时代的进程。”让人至今念念不忘的,还有该剧结尾的字幕“敬请期待续集《多多归来》”,梁山说:“当年的剧本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也许要等到现实中的多多真的回来了,才能重启了。”


“90年代,很多电影导演都转型开始拍电视剧,包括当时的上影厂也有电视剧部。”梁山说,“当时大家把电视剧当电影拍,十几天拍一集,才磨出了一部部精品。”正是依靠着这样一批导编演人才,反映现实生活,遵循创作规律,追求艺术品质,制作精益求精,才为荧屏奉上了一批优秀的沪产电视剧,有人称之为“上海风味的现实主义”电视剧。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批“上海风味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让观众们在今天依然可以循着当年的弄堂烟火,回味曾经的悠悠岁月。SMG影视剧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卫华表示,“老剧不老,是因为她富有无穷的艺术魅力,经典老剧都是匠心精品之作。从过去两年的收视效果看,沪产经典剧目的展播特别受观众欢迎,这次修复的作品都是在观众中呼声排名最靠前的。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倾听观众需求,持续推进“致敬经典——优秀沪产电视剧展播活动”,让观众在享受荧屏饕餮的过程中与时代共鸣共情,也为新时代的精品电视剧创作增添动力,助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经SMG版权资产中心修复后,《济公》《杨乃武与小白菜》《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围城》从7月25日起陆续在东方电影频道推出,每天17:00两集连播;从8月12日起,《十六岁的花季》《夺子战争》将登陆新闻综合频道,每天13:00三集连播。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孙俪、赵又廷演绎打工人辛酸故事,...

取材改编真实案件,孙红雷、张艺兴...

25位作家、10位诗人扎根浦东采...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