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戴军、王维倩今秋唱响“流金岁月”,8000首海上金曲里藏着一座文化富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1-09-10 15:55

摘要: 30多首海上金曲伴着脱口秀的讲述,将带领听众重回老上海,走进“海派文化”的曾经、过往。

今年10月,歌手戴军将携手上海歌剧院女中音歌唱家王维倩,在上剧场唱响《流金岁月》,30多首海上金曲伴着脱口秀的讲述,将带领听众重回老上海,走进“海派文化”的曾经、过往。


《流金岁月》演唱会因何而来?海上金曲在他们的演绎下将迸发出怎样全新的火花?日前,记者与两位歌者展开对谈,听他们讲述了上海经典老歌的独特魅力,也揭开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音乐密码。



边唱歌边说脱口秀

对海派文化的一次全新探索


戴军和王维倩是在一出话剧《庞氏骗局》中结识的。在此之前,他们两人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上海歌剧院的女中音歌唱家。因为对上海老歌情有独钟,于是两人有了合作《流金岁月》音乐会的想法。


初次试水是在2019年的冬天,戴军至今记得,当时有许多沪上观众身着旗袍礼服走进浦东新舞台,和他们一起哼唱那些伴随了他们成长的旋律,《夜上海》《夜来香》,连续多场音乐会,场场爆满,成为当时上海文化活动一个爆炸性热点。


为了将更多海上金曲推广开来,今年秋天,戴军和王维倩决定带着《流金岁月》音乐会再次归来。这一次,他们将演唱《恨不相逢未嫁时》《何必旁人来说媒》《上海往事》《流金岁月》《凤凰于飞》《苏州河边》等30多首海上金曲,其中上海老歌占了九成,还有一些是港台歌手向海上金曲致敬的曲子。



王维倩告诉记者,这些诞生在上海流行音乐“巅峰时期”的歌曲,词句优美、旋律悠扬,带着浓浓的上海韵味,是华语乐坛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演唱会上,她将以法语、西班牙语、日语、英语、中文等多达5种语言以及多种方言,对部分经典名曲的创作源头进行追溯及韵味还原。


让人欣喜的是,为了对海派文化进行全新探索,两人还尝试将脱口秀的形式融入音乐会中,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将华语歌坛的奇闻轶事和经典金曲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除此之外,考虑到许多海上金曲是来自童谣。戴军和王维倩又创新性地将童声合唱团邀请到了台上,模拟当年学堂乐府的场景,回归童谣最初的样子。


看电影,查资料

8000首歌里挖掘文化宝藏


虽然加入了脱口秀等新元素,但王维倩十分自信,音乐会并不会因此打折扣。她告诉记者,在排练期间,两个人都没有太过追求绚丽的灯光和舞台背景,但在选曲上却不约而同的严谨考究。


其实,从2008年起,王维倩就开始以美声跨界歌手的身份大胆尝试流行歌曲的演唱,录制了如“中国骄傲——上海老歌”等系列唱片。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推广传承海上金曲。王维倩告诉记者,当年的海上金曲有大概8000多首,这是一座富矿。但怎么挖掘呢?王维倩坚信,“唱歌不仅要学音符,更要挖掘创作的初衷,要唱出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于是,在练声之余,她和戴军开始认真补功课,查阅上海经典名曲的历史资料,搜罗各种音乐故事放入脱口秀的素材库。戴军坦言,自己如今会唱的海上金曲已经达到了200首,包括周璇的《五月的风》《花样的年华》等等。也是在研究了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后,戴军对每首歌的情感有了更细腻的把握。“比如《五月的风》,过去也有歌手演唱,有的人唱的很喜悦,但其实这首歌表现的是家国情愁。”


对此,王维倩也深有同感,因为两人在做功课的过程中发现,当年许多海上金曲都曾出现在左翼电影中,为此,两人又重新温习了多部左翼电影。“当年的文艺工作者很接地气,他们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的笔下有花草有爱情,更有对时代的思考和呈现。”王维倩坦言,这是他们挖到的最珍贵的宝藏。


经典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流行音乐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在庞大的曲库中,王维倩最喜欢的一首就是《月圆花好》,她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多年来一直唱歌剧,但作为一个江南人,对海上金曲中独特的江南韵味始终情有独钟,对于这些歌曲蓬勃的生命力更是感到震撼。


说着,王维倩就动情地唱了起来“浮云散,明月照人来···”“你看,这句歌词是三对五,我们现在很多歌词都是对称的,这样不对称的句子特别少。其实,作曲家是用了江南的曲调,歌词的写法是昆曲的长短句,但配器又是当时世界最流行的爵士乐,所以这首歌是真正的中西结合,国际语言。”这也让这首歌在走过了81载春秋后依然充满了生命力。



而在上海老弄堂出生、闵行田野上长大的戴军,对海派金曲更是有着浓浓的感情。“我出生在多伦路,那是上海的文化街区,小时候经常能在路边看到小摊位上的旧书籍和老唱片。”在戴军的记忆中,这些城市印记都在无形中浸润着他的成长,那些悠扬的上海老歌哪怕经过了数十年,再次演唱也依然充满感动。


王维倩告诉记者,很多海上金曲的歌唱家都对传统文化十分着迷,中国的流行音乐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才是最棒的做法。自己作为一位歌剧演员,一路成长离不开国家院团的培养,因此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中华文化,但一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当年的海上金曲有8000多首,这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需要更多人加入。”


于是,采访最后,王维倩和戴军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一个小目标,“我们希望能够把这场音乐会做成一个品牌,海派文化的品牌,让更多年轻的观众在音乐中了解上海文化,让更多年轻的音乐人能加入到传承的工作中,把支脉延续下去。”


摄 像:马亚会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越启动首轮20场《红楼梦》驻演...

同台、互演、反串,上海京昆两团将...

从普通人的声音里理解这个时代,纪...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