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男班”反串有新意!导演方旭六度改编老舍作品,东艺将推出跨年大戏《牛天赐》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1-12-03 19:17

摘要: 这是他改编作品中最难的一部,也是他倾注心力最大的作品之一。

如果能跨越时空遇见“少年的你”,你是否愿意在2021年最后一天走进剧场看最后一场演出?是否愿意回顾成长时仓促的模样?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1日,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3周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邀请沪上观众在跨年时分共赏京味儿大戏《牛天赐》,该剧改编自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讲述了主人公牛天赐的成长历程,从孩子的视角传递成长中的酸甜苦咸。


导演方旭第六次解读老舍作品


作为蜚声中外文坛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一生佳作众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多次被改编并搬上荧幕和戏剧舞台,老舍先生的笔下永远有个活脱脱的“北京城”。1934年,老舍先生在山东济南执教的间隙写下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也是老舍先生风格日趋圆熟的代表作之一。以幽默带有浓厚京味儿的笔触塑造小人物形象,看似庸常的生活中以北京人独有的表达方式展现妙趣横生的故事。


作为在四合院里长大的老北京,方旭深爱着北京文化。作为“老舍专业户”,话剧《牛天赐》是方旭自《我这一辈子》、《猫城记》、《二妈》等作品之后,与老舍作品的第六次结缘。方旭九年间专注解读老舍作品,将多部老舍的小说改编为舞台剧,重构老舍话剧的独特风味,多年来行成了方旭特有的“京味儿”话剧风格。他称,此次的《牛天赐》是他改编作品中最难的一部,也是他倾注心力最大的作品之一。



首度尝试“人偶结合”,“全男班”反串有新意


无论是京腔京韵《龙须沟》,还是莫谈国事的《茶馆》,胡同、四合院等元素成了京味儿话剧的文化符号,写实主义手法也似乎成了京味儿话剧的标配。但由方旭改编的老舍话剧在保留传统京味儿气质的前提下,着眼点发生了变化。从创作立意到美学态度,方旭重构老舍话剧的独特风味,通过独特的美学风格,尝试在“写意舞台”上讲“现实故事”。


话剧《牛天赐》是方旭继《二马》之后再度推出“全男班”阵容。“全男班”表演方式也是早年戏曲的样子,传统戏曲即由男性承担女性角色,话剧《牛天赐》中的角色反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了回应。“全男班”演员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诠释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人物,牛老太太、牛老太太、纪妈、刘妈和一众妯娌婆媳皆靠反串,尺度把握恰到好处,这种男性演员演绎女性角色所呈现的独有风貌,也是这部剧写意气质的重要一环。


除了“全男班反串”外,牛天赐的多重视角以及“人偶合一”更是这部作品另一个创新点。用新颖有趣的角色分配方式,构建出外在形象与内心感受的双重表演空间——大小不同的人偶展现牛天赐从婴儿到儿童、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不同的人偶代表不同阶段的人生。



每个人都能在《牛天赐》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话剧《牛天赐》讲述的是一百年前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时间跨度从出生到二十岁。一名刚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路边,被本无后嗣的牛家收养,取名“天赐”。 这也是老舍专门讲述孩子教育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既不“官样”,也不“体面”的“民国文艺小青年”的蹒跚成长史。


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比喻:“天赐是被夹在一块铁板和一块豆腐之间生存着的,铁板是牛老太太,凡是讲究官样和规矩;豆腐是牛老者,凡事好商量,能混就混。”《牛天赐》里,被牛家收留并宠爱的牛天赐算得上好运,但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私孩子”的身份让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终归不能成为牛家的主人。


剧中少年牛天赐成长中的那些故事,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地方。全剧以牛天赐这一个体为中心,那些成长历程中酸甜苦咸,共同组成了牛天赐生命中获闪光或灰暗的瞬间。整场演出中,牛天赐几乎始终在场,或者作为主人公,或者作为旁观者,你会在人生不同时刻想起,天赐他曾经怎样说过,或者别人对他怎样说过。


“人人都是牛天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本质的改变。我相信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方旭看来,这部小说在今天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部话剧一支笔,见证作家的一生!...

主持人周涛变身话剧“女一号”!话...

用艺术形式把“共产主义信仰”搬上...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