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晚,上海音乐学院“红色与经典”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展演之“红色血脉”大型交响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奏响,指挥家张国勇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携手王之炅、孙颖迪等上音青年教师,全新演绎了由历代“上音人”创作的五部中国经典作品,也用音乐诠释了强国之路与家国情怀!
赓续红色基因,上音红色佳作不断涌现
其实,自1927年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创院以来,中国高等专业音乐学科体系意识就得以初步构建,多年来,这所院校培养了几代中国音乐的领军人才与文艺骨干。在94年的办学历史中,上音人更是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经典佳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萧友梅的《从军歌》、黄自的《抗敌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等,数百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涌现,一批上音人奔赴革命老区,助力红色延安建设。
上世纪30年代,国立音专(今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吕骥、向隅等也纷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活动,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及音乐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马列主义文艺干部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上音人继续赓续红色基因,创作出了如贺绿汀的《晚会》、丁善德的《新中国交响组曲》《长征交响曲》、吕其明的《红旗颂》、刘施任的《祖国颂》、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声乐作品如李焕之的《社会主义好》、吕其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瞿希贤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萧白、王强等的《幸福河大合唱》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由上音人创作的歌曲,如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张千一的《青藏高原)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样传遍了大江南北。而进入新时代后,一批鼓舞人心的新作也在上音应运而生,交响曲《丝路追梦》、《炎黄颂》、歌剧《贺绿汀》、音乐剧《海上音》、《梦临汤显祖》、《春上海1949》等纷纷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部作品有深意,演出背后是一种精神传承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更是创新思政教育机制,构建了“创教演一体化”拔尖创新音乐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以文艺创演项目引领思政育人新模式,有声有色、入脑入心,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中,上音也积极用音乐演绎强国之路与家国情怀。此次“红色血脉”音乐会就是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上音历史结合起来的一台演出。
管弦乐《红旗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管弦乐《晚会》、管弦乐《森吉德玛》,还有钢琴协奏曲《黄河》,五部红色经典作品背后都涵盖着浓浓的红色印记。五部作品对指挥张国勇而言都意义非凡,他曾于其中的多位作曲家有过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对作品的理解也比乐手们更深一些。
这场音乐会的主题叫“红色血脉”,在张国勇看来,所谓红色血脉、红色传承,“不仅仅是作品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比如《梁祝》,从技术上说,现在青年教师的水平比我们当年要高太多了。那传承什么呢?其实就是老一辈音乐家的创作精神,要让一代代的年轻音乐人在演奏作品的同时,更懂得苦难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此次音乐会中担任钢琴独奏的孙颖迪对钢琴协奏曲《黄河》感情颇深。这首展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以西洋协奏曲音乐形式,采用民族音乐语言演绎红色经典史诗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承载着革命记忆和民族精神。
2009年,在《黄河大合唱》创作70周年的时候,上海曾举行了一场全国最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为了拍摄一部音乐纪录片,作为钢琴演奏的孙颖迪跟着摄制组走遍了黄河的全流域。孙颖迪坦言,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作品中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也在自己游历黄河的过程中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现在我的学生们大部分是00后,他们可能从小接受了完整的系统的音乐专业教育,能表现那些精致优雅的东西,但山河的厚重感他们很难去表现。我们讲民族魂,听起来这个词很大,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距离感,但你到那些地方去看了之后,就能自然有了这些感受。我在讲课时会跟学生们强调这些,这就是一种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