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大海上,一艘扬帆的小船向着远方的光芒启航。这是越剧《海上光启》海报上所展现的画面。这束光芒,是上海文化精神的浓缩与赓续,它照见460年前的徐光启,也照耀着460年后的上海人开拓创新、笃行不怠。历时2年多策划筹备,4个多月落地排练,1月26日晚,上海如意越剧团推出的这首部原创大戏终于掀开神秘面纱,与广大越剧爱好者见面。
致敬先贤,小剧团同样义不容辞
越剧《海上光启》由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指导,上海如意越剧团、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凌云路街道办事处联合出品。通过“治蝗虫”“译洋书”“种红薯”“修历法”等故事,讲述了徐光启从青年到晚年一生的主要成就,和他“放眼看世界”的创新精神、“初心为民本”的高尚情怀。
据了解,大型原创越剧《海上光启》的创作缘起于2020年上海如意越剧团排演的越剧小戏《初心如一》。小戏通过回忆的形式再现了徐光启一生的主要成就和人格光辉,演出后获得了一致好评。排演过程中,越剧团团团长、《初心如一》主演之一童丽君随着对徐光启的了解不断深入,萌发了排演一出大戏,将徐光启一生搬上舞台的想法。
从一出十多分钟的小戏“扩容”到两个多小时的大剧并非易事。成立于2016年的上海如意越剧团在此之前虽然排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西厢记》等经典,也复排过越剧金派、陆派代表作《劈山救母》,但《海上光启》这样完全从零开始的创作还是第一次。从剧本创作到落地排练,再到最终呈现,剧团上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之所以坚定地要把徐光启的故事搬上舞台,童丽君团长回忆道,中学时代就在课本上知道了徐光启这个名字,但如果不是排演《初心如一》,对于徐光启她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周围很多人都是只知道徐光启其人,但不了解他做过些什么。作为上海的先贤,他不应该被遗忘。对于徐光启的抒写,也是对于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跟的追溯和致敬。如意越剧团虽然是个小小的民营剧团,但也是一个上海的、徐汇的剧团,这份责任,义不容辞。”
迎难而上,年轻的主创团队勇于挑战
至今行走在上海,还随处可以邂逅徐光启留给这座城市的印迹,徐家汇源、光启公园、光启城……这些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景点。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并没有一部特别有影响力的影视或舞台艺术作品全景式深入展现徐光启的一生。“徐光启应该写、值得写,但不好写。”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徐光启一生做成了许多事,在政治、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要在短短两个多小时中将这些内容都表现出来,却是个难题。
此外,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中国第一位引进西方技术的科学家,徐光启的许多贡献至今留惠后人,但又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很难用起伏跌宕的故事加以呈现。无论是修订《崇祯历书》,还是翻译《几何原本》,背后都涉及到宏大的历史、政治、科技背景,这些是很难在舞台上用跌宕起伏的故事加以表现。
越剧观众走进剧场还是最重要的目的还是看“故事”,而不是“听课”。如何解决“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矛盾,是《海上光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最终,年轻的主创团队找到了“乐观”二字,也由此确定了《海上光启》的风格基调。
另辟蹊径,再现越剧舞台经典喜剧风格
事实上,喜剧曾经是越剧舞台重要的风格形式之一。《王老虎抢亲》《双狮宝图》等等,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但是近年来,优秀的越剧喜剧作品相对较少,如意越剧团也希望通过《海上光启》的排演,探索新时代越剧喜剧的发展之路,为舞台风格的多样性提供思路。
《海上光启》的四场戏中,前三场都是诙谐幽默的喜剧风格,每每排到“治蝗虫”“种红薯”,排练场上总是笑声不断。幽默诙谐是《海上光启》的主基调,但整出戏却并非“为了搞笑而搞笑”。笑中带泪才是最高级的喜剧,也是《海上光启》追求的目标。虽然性格乐观开朗,但徐光启的一生却带着悲壮的色彩。因为有了前三场喜剧风格的铺垫,全剧最后四场的悲剧性才显得更加深刻。
“大家都很怕排这一幕,剧团的朋友也怕看,因为实在是太压抑、太心痛了,每次排演都哭得稀里哗啦。”主演沈歆雯说。徐光启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开拓、创新不能为环境所容,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先行于时代的殉道者。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残酷而沉重的现实,也留给演员和观众无尽的思考。
据悉,作为纪念徐光启诞辰46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试演后,《海上光启》还将在广泛听取专家、观众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磨提高,争取在2022年4月,徐光启诞辰460周年之际与观众再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