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体育馆是北京冬奥会的热门场馆之一,中国队的王牌项目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都在这里进行。场馆的正对面,北京紫竹院公园门口,有一支由北京海淀区青年联合会组织、10名台湾青年组成的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传播中华推广,推广两岸创意活动,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2008年夏奥会留下深刻印象
萧家曜是一名毕业于台北大学休闲运动管理专业的“90后”。“2008年,我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夏季奥运会,也更加全面认识了北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几年,萧家曜先后5次飞来大陆,亲眼见证了这里的飞速发展。
2017年,利用暑期台湾青年在京实习营的机会,萧家曜前往北京实习,并萌发了留在大陆发展的想法。如今,他已经留京工作4年,在海淀区的一家运动康复机构任职。
“听说北京要举办2022年的冬奥会,我当时就想,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其中。”萧家曜说,他不是运动员,也不是技术官员,最简单的方式是报名担任志愿者,“经过层层的选拔和培训,我最终成为一名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
和家人“云端”讲述赛场故事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冬奥会,这个春节,萧家曜没有回家,但却过得丰富又温暖。
除夕下午,萧家曜先是和小伙伴一起,前往东北朋友家里吃了一顿年夜饭,晚上11点再赶去朋友家包饺子、迎新年。“虽然因为新冠疫情留京过年,还是感觉蛮温暖,在大陆、在北京有非常多朋友照顾我,很感谢他们。”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萧家曜利用午餐休息的时间,和家里人来了一次“云团聚”。“按照习俗,每年的这一天,我妈妈都要回娘家。视频里,我用不太流利的闽南话介绍了我所从事的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工作,他们都为我开心又骄傲。我阿嬷再过几天就要过82岁生日了,我也看到了阿嬷最灿烂的笑容。”
当晚的开幕式结束,萧家曜在次日一早就投入志愿者工作岗位,他在朋友圈骄傲写道:“难以言喻的感动和自豪。人民至上,致敬人民,以人为本,百工百业与各族人民亲手传递五星红旗,清脆响亮的小号声唱颂对国家的热爱。”
传递两岸创意文化活动
萧家曜也将这份热情和温暖传递给许多北京市民。在紫竹院公园东门前,2月2日至6日,整个春节长假,萧家曜与伙伴们轮流上岗,请市民为北京冬奥加油,“2022,一起来北京,冬奥加油”,是他假期里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2月7日春节假期结束,萧家曜回公司忙了一周,12日周六,他重新回到紫竹院公园门口。在前期发起“两岸明信片设计和制作”“冬奥主题曲《一起向未来》舞蹈教学”“与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合照”“冬奥知识小问答”的基础上,他又和其他台湾小伙伴一起,设计了猜灯谜活动,这些融合冬奥与两岸元素的创意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打卡留念。
“我们城市志愿者会一直服务到3月份的冬残奥会结束,我肯定以本职工作为主,但到了周末我会过来,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学习掌握冬奥会知识,并借此了解我们中华文化,了解体育运动,更好地了解北京和台湾。”萧家曜说。
来自台湾南华大学旅游管理研究生蔡宜伶,去年3月来到北大信息管理系担任一年期交换生。在紫竹院街道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她主要以闽南话教大家学说“2022北京冬奥会,大家一起来”等加油口号。
蔡宜伶说,做人要懂得感谢感恩,饮水思源,因为自己的外祖父来自安徽,外婆来自澎湖,从小感知两岸交流中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用康复知识帮助运动爱好者
与紫竹院公园的东门一墙之隔,首都体育馆每天都有冬奥赛事紧张激烈地紧张。萧家曜说,他最喜欢的赛事正是短道速滑,随着冬奥氛围越来越浓郁,自己也在北京爱上了滑冰和滑雪。
“来北京之前,我只在台北的小巨蛋体育馆玩过一次滑冰。”萧家曜说,2020年11月份,和朋友们玩了一次滑雪之后,他彻底爱上了这项运动,“亚布力、崇礼这些著名的滑雪圣地我都去过了。因为疫情,去年主要在北京的几个主要雪场滑,整整征战了十多场。”
萧家曜表示,自己主要玩单板,冬奥会至今,印象最深的时刻,是小将苏翊鸣夺得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的银牌。“当然是希望运动健儿能够再创佳绩,但像苏翊鸣一样,能够突破自己,站上领奖台,也是个人自我目标的一次实现。”
“现在,身边玩冰雪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专业。”萧家曜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后,他肯定要专注于自身工作,希望利用自己的运动康复专长,传播健康、正确的运动知识,在未来帮助更多的运动爱好者,享受运动,享受快乐。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