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顶烈日、全力奔跑,震耳欲聋的加油声直冲云霄,热血沸腾的场面不亚于大型赛事。7月28日,2022年上海市体育局夏训体能大比武暨庆祝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成立70周年体能大赛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进行,各支运动队打破专项壁垒,比能力更比毅力,比体能更比精神,希望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运动员体能基础和团队凝聚力。
各支队伍打破专项壁垒
2022年是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备战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和2026年米兰冬奥会的起步之年。今年夏训从6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底结束,共约100天。
本次夏训体能大比武设个人赛及团队赛,其中个人赛分为男子组、女子组,包含速度灵敏三项赛、下肢耐力三项赛、个人全能三项赛;团队赛(混合团体)由跳绳双飞、俯身+跳箱组合、推拉雪橇、药球抛接、4×400米接力等五个项目组成。
这样的项目设置也让现场变得十分有趣,以冷静著称的射击射箭运动员要比速度灵敏,习惯了在水里的“飞鱼”,也要在跑道上跑接力,小身材的体操运动员竟然要玩重体力的推拉雪橇。
随着一声令下,速度灵敏三项赛率先拉开帷幕。连贯跳跃栏架、跳进跳出六边形框、渐进折返跑,运动员们个个卯足了劲,竭尽所能冲向终点线。下肢耐力三项赛的较量中,运动员们屏气凝神,一次次地起跳、深蹲、上摆,伴随着沉重的呼吸声,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凭借顽强地意志力坚持到了最后。
体能是竞技比赛的基础
同样激动人心的还有个人全能三项赛,硬拉、卧推、引体向上,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对运动员们的力量、速度、爆发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比赛深入进行,现场气氛也推向了高潮,“加油!坚持!”此起彼伏的鼓励呐喊声响彻训练馆。
各支运动队通过层层选拔派出了“最佳阵容”,共有155名运动员突出重围参加比赛,这其中既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崭露头角的新人。
体能是竞技比赛的基础,也是竞技赛场的“入场券”。上海现代五项队教练曹忠荣告诉记者,夏训正好利用高温高湿的天气,激发运动员体能的极限。“夏季奥林匹克项目很多是户外运动,七八月又是奥运会和世界大赛的黄金比赛期,运动员更要抓住这个时机提高耐力和速度能力,适应酷热的环境。”
据了解,两年后的巴黎奥运会,现代五项赛制将更加激烈,在90分钟比赛里,将采用淘汰制,所有五个项目将在一个紧凑的赛场上进行。“现代五项赛制改革后,竞争更激烈,专项体能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曹忠荣说。
找回火热的大赛氛围感
上海曲棍球教练崔英彪同样表示,竞技运动要求坚持、拼搏,尤其是在高温酷暑条件下,更能锻炼运动员意志,“夏训提升体能是关键,也是为接下来的竞技比赛打下基础。”
受疫情影响,不少运动队自去年全运会后就没有比赛,这对队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蹦床队领队徐颖琦介绍,运动队几个月封闭集训,运动员确实出现了心理疲劳和训练懈怠的情况,队里及时跟运动员谈心,做好思想工作。为了应对没有比赛的日子,队里从冬训到夏训期间,设计了“三小考一大考”,通过几个节点考核,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这次夏训体能大比武的激烈程度,其实也给运动员创造了一次体验大赛氛围的机会。
上海跳水运动员掌敏洁报名了速度灵敏项目的争夺。比完所有项目后,虽然是气喘吁吁,额头上的都是汗珠,但掌敏洁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今天的体能大比我对我是一次挑战,很高兴我战胜了自己,用刻苦与拼搏扛了过来。”她表示,这种“刻苦与拼搏”,正是她从“霞姐”(吴敏霞)身上学到的精神力量。
科医保障避免运动员损伤
1952年,上海市体育训练班在南昌路57号成立。70年来,上海竞技体育历经风雨,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都市型竞技体育发展格局,一代代优秀运动员接续奋斗,致敬前辈、超越前辈。从1984年我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到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海共有运动员348人(次)参加比赛,获得金牌24枚、银牌43、铜牌31枚,进入项目前八的有235人(次),上海作为南方城市还培养了3名运动员历史性地参加了2022北京和2018平昌两届冬奥会。
夏训对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很大,为了保证科学训练,科医保障团队也会及时跟踪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在基地的体育医院,运动员利用休息时间抓紧进行康复治疗。这里有先进的运动康复设备,可以通过运动理疗和康复手段,帮助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避免运动损伤。
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保障工作的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邱俊表示,70年来,科技对运动员的保障已不再是单纯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围绕重点项目和运动员,形成运动生涯发展的全周期保障。“现在我们保障的关口前移了,就像练基础体能,不仅能服务专项体能,同时还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保持竞技状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