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台光彩夺目,后台挥汗如雨,来往的群文工作者脚步匆匆。8月13日下午,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进程”为主题的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和团队的惠民展演,在上海星舞台拉开帷幕。
十部作品类型丰富,入围数量再创新高
在本届群星奖复赛中,上海选手成绩骄人,不仅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共八个作品入选决赛,新增的广场舞、合唱项目,上海更是有两个团队直通决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告诉记者,这是自2016年《群星奖评奖办法》修订以来,由上海市选送的决赛入围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创历史新高。
为了更好地备战9月份的决赛,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携手上海市群艺馆举办了此次惠民展演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参赛者提前熟悉比赛节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与观众和专家面对面,从而更好地打磨作品。
吴鹏宏告诉记者,此次展演作品充分展示了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既有聚焦“群文战线”幕后英雄的群舞《装台》、歌颂永恒母爱的戏剧小品《流水从这里经过》,也有讲述国歌诞生历史的沪书《觉醒者》、追怀先烈的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反映现代中国强军故事的上海说唱《砺剑云端》,还有将劳动场景搬上舞台的舞蹈《拔河赋》、颇具江南韵味的器乐重奏《吴侬·素歌》。
而在四大门类之外,今年群星奖还新增了广场舞作品及合唱团队的比拼,上海直送的广场舞《弄堂烟霞》、南翔百花合唱团的群文原创歌曲《石库门的灯光》,均直通决赛。
对三年来上海群文创作成果集中检阅
从“我们的故事”到“家国故事”,再到“没人讲过的故事”,本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入围作品可谓内容多元、类型丰富。“全国一共185个作品参赛,上海就有10个,和东道主北京并列第一,对我们群文人是一次很大的鼓舞。”
更让人欣喜的是,此次入选作品还体现出上海群文创作越来越朝向市区合作、区区合作发展。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市群艺馆越来越重视文本研讨。从最开始的文本创作开始介入,群艺馆创作艺术指导部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好的本子,就会及时邀请专家召开文本研讨会,帮助大家打磨作品。
每年,群艺馆还会举办新人新作评选,积累佳作。以此次入围的10个作品来看,除了广场舞作品选拔自近三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其余入选作品都是从2019至2021三年内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演的优秀作品或团队中选拔产生。因此,本次赛事也是对三年来上海群众文艺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
沪漂参赛,小小口琴吹出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爱
记者了解到,此次参赛作品的创作队伍,除了申城的群文工作者外,还有许多是“沪漂”,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的作曲孙彬彬就是其中之一。从老家温州来沪多年,孙彬彬对这座城市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包容和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
“中国第一家口琴厂诞生在上海,口琴也是许许多多上海人接触的第一件乐器,曾经风靡一时。”一次机缘巧合,孙彬彬遇到了魔幻之声口琴乐团,从此萌生了写口琴作品的想法。
于是,经过2020年疫情期间的沉淀创作,《爱上这座城》诞生,魔幻之声口琴乐团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最佳演绎者。孙彬彬告诉记者,这支乐团虽然只有5个人,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是“90后”斜杠青年,每周利用周末时间聚在一起排练,大家通过口中的一个个小“窗口”,吹出了对上海这座城的情感。记者在展演现场听到,作品中不时会有《茉莉花》的旋律出现,加上与爵士音乐的巧妙结合,观众可以感受到江南文化特有的风韵和诗意。
据悉,目前距离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除了8月13日在群艺馆的两场展演外。接下来,入围作品还将分别在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嘉定文化馆各演2场。通过6场巡演,进一步打磨作品,让演员找到舞台感觉,让演出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也为更好亮相群星奖决赛做好充足准备。
(上海市群艺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