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3年的“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日前在上海正式落下了帷幕。虽然因为疫情,决赛取消了名次争夺,但为期3天的六强选手线上音乐会依然精彩依旧。
在海内外10余个直播平台上,共有50万乐迷走进“第二舞台”,沉浸式领略了这些“未来之星”的音乐才华,也见证了他们从上海踏上各自的职业生涯新征程。赛事国际评委、小提琴家格伦·迪克特罗不禁感慨,疫情当前,上海的选择可以说是国际办赛的最好方案。
线上演出也要全力以赴
比赛不再为了竞技,但连续三天的线上音乐会,选手们的压力却丝毫未减。为了呈现最佳效果,正在美国求学的陈蒨莹坚持回到中国香港录音,疫情之下,她的回家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而在法国,正值暑期的托马斯·勒福尔则遇到了好的录音室和钢琴伴奏难以觅得的窘境。
即使是身在上海的“东道主”选手林瑞沣也并不轻松,“决赛改成线上音乐会后,用来准备录像曲目的时间被压缩了,这就意味着要更高效地去钻研曲目,打磨作品。加上走出录音室总会有不满和遗憾,想着怎么样可以再来一遍做得更好,所以更纠结、更折磨,对内心更是考验。”
(图说:中国选手林瑞沣在音乐会上)
好在,六位年轻的音乐人最终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在8月26日至28日,通过在全球六座城市的云端联手,为50万乐迷奉上了一场等待三年、跨越三天的“决赛选手音乐会”。
虽然姗姗来迟,但在评委联合主席徐惟聆看来,经过两年的沉淀,选手们在音乐上的理解和诠释更加成熟了,也更有自己的风格韵味。“希望此次比赛能开启6位年轻人更广阔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也能启发他们更加自信地用音乐表达自己。”
创新赛制转危为机
一项赛事仅仅举办了三届,为何能够迅速在国际乐坛声名鹊起?赛事背后的精心策划是收获点赞的原因之一。记者了解到,本届赛事自2019年8月就已启动,原本应该在两年前收官,但因为疫情影响一推再推,跨越了整整3年时间。可即使如此,组委会依然坚持办赛,线上线下接力,为全球新秀搭台。
去年赛事宣布重启时,组委会主任余隆就曾表示,“疫情给全球演艺行业带来打击,也让许多有潜力的年轻人失去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我们不能让他们等太久。线上重启小提琴比赛,希望能给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也用音乐向全世界传递信心和希望。”
(图说:线上音乐会让选手尽展才华)
于是,在各国选手无法来沪比赛的情况下,组委会灵活转变思路转危为机,不再对入围决赛的选手进行名次评定,而是以线上音乐会的形式展示年轻人的音乐才华。
对于这个全新的赛制,作曲家周天认为“这是在非常状态下组委会能产生的最好的办法,在大家不能到上海来竞技时,以一种音乐嘉年华的办法,让选手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非常合理也很有创意。”赛事国际评委、小提琴家格伦·迪克特罗更是赞叹,疫情当前,“上海的选择非常明智,可以说是国际办赛的最好方案!”
放眼未来为选手拓渠铺路
如果说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种种挑战,是赛事组委会拿出的诚意与智慧;那么不遗余力地扶持新星新秀,则是上海放眼未来、为古典音乐行业拓渠铺路的责任与担当。
此前组委会就曾多次表态,本届赛事虽然移至线上,但对获奖选手的扶持力度将比往年更大,扶持方案也逐渐细化、丰富化。以刚刚闭幕的线上音乐会来看,海内外10余个直播平台、近50万观众在线观看,就让选手们收获了最直接的关注。
(图说:委约作曲家周天和选手在一起)
赛事过后,组委会还会持续将优秀选手点对点推荐给知名乐团,为他们提供更多演出机会。在即将开幕的上海交响乐团2022-2023音乐季中,入围本届赛事六强的中国选手林瑞沣就将牵手上交,首演周天为比赛委约创作的管弦乐版本《夜途》。
届时,在乐池之中还有一位年轻的小提琴家,那是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唯一一位进入六强的中国选手柳鸣,如今她已经成为上交最年轻的乐团首席。
(赛事组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