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绒绣艺术大展亮相市群艺馆!以针为笔、以线作画,精湛技艺需要更多后浪传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2-09-27 14:06

摘要: 一幅幅作品色彩丰富、形象饱满,蕴含了海派文化和工匠精神,也向市民展现了上海绒绣的艺术魅力和精湛技艺。

9月27日,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浦东新区绒绣协会主办的上海绒绣艺术大展在市群艺馆拉开帷幕。从西方油画到东方墨韵,从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到层林尽染的中国山水,一幅幅作品色彩丰富、形象饱满,蕴含了海派文化和工匠精神,也向市民展现了上海绒绣的艺术魅力和精湛技艺。


53件展品尽展“东方油画”之美


上海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是以针为笔、以线作画、以全棉网眼布为画板的“东方油画”。1943年,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开创了中国绒绣创作人像作品的先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绒绣发展达到顶峰,以高婉玉为代表的一批上海绒绣艺术家对绒绣进行了创新改革,不仅能够绣制传统油画,还可以表现中国水墨画作品,大大丰富了绒绣的艺术表现力。2011年,上海绒绣因高超的工艺水平、融贯中西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上海城市气质的独特表达,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次展览,通过“源于欧洲的图案艺术”“融汇中西的东方油画”“绒绣艺术的先行者”溯源绒绣发展史。9月27日上午,记者步入群艺馆一楼展厅,53件绒绣精品映入眼帘,通过不同版块引导着观众分主题欣赏,既有形象逼真、感染力强的“人物”版块,也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建筑风景”,还有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新闻事件的“叙事题材”。


8.6万多针绣出京剧大师神韵


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一幅人物黑白肖像《梅兰芳》,这件作品出自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明敏之手,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唐明敏告诉记者,人物肖像要做好不容易,尤其是黑白肖像,可用的颜色太少,得仔细揣摩。


此次展出的《梅兰芳》,是唐明敏2000年左右绣制的,一个人历时9个月完成。为了细致刻画人物,她从肖像眼角的细纹到眼里的神态,从脸上的光影到黑发中夹杂的银丝,不断调整颜色,整幅画绣了8.6万多针,最终才呈现出形神相合的生命整体状态。



除了肖像《梅兰芳》,唐明敏和市级传承人王丽萍共同制作的《上海外滩夜景》也令人惊艳。这幅作品按彩色照片分色,手工染色近千余种色线,不断运用劈线分股、排列组合、拼色捻线成无数复色线等绒绣特殊艺术语言,用寒暖线色交接表现出了上海外滩的夜空。


承续需要市场,期待更多后浪接力


无数佳作见证了上海绒绣群星闪耀的辉煌时代。但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建设脚步,上海绒绣工艺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却遇到了诸多挑战。因为一幅绒绣制作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许多手工艺师们渐渐老了,精力已不如前。“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来学,即便来学也容易半途而废。”唐明敏感叹着自己从事绒绣40余年,至今尚未找到传人。


而另一位传承人李蔷虽然收下了两个年轻徒弟,但她同样有自己的担忧。“上手就要三年,不仅要恪守清贫,还要耐得住寂寞。我暂时还不能离开,两位学生还没有完全接班,能帮他们做一点就做一点,不能让绒绣这门技艺断掉。”



“传承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作为上海绒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市级传承人中唯一的男性,包炎辉如是感慨。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积极拓展绒绣的普通民用市场。


此次展览中,观众就可以在二楼展区看到100余件绒绣文创产品,从胸针、钱包、鞋子到耳饰、背包、眼镜袋,人们生活中的小物件都接着绒绣之手变得精美而独特。搭配着图片展板,上海市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和七位上海市级传承人的故事也被娓娓道来。


据悉,此次上海绒绣艺术大展将延续至12月4日。展览期间,市群艺馆还将开展各种讲座、导赏和体验活动,让市民多角度深入感受绒绣的魅力。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马亚会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网文作家与非遗传承人结对子!恭王...

秦腔《花脸》首度加入游戏音乐盒,...

小小盘扣带你“云游四方”,非遗作...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