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体育馆站到了……”正值大雪时节,气温降到了个位数,搭乘着地铁4号线出站,猛然就会感受到阵阵寒风。但转角走进已经部分开放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不管是万体汇的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还是户外的足球场、篮球场,都是一片火热的运动景象。
过去,在1号线和4号线共用的上海体育馆站以及紧邻着的4号线上海体育场站下车,是不少人走进“八万人”看球的第一选择,“三件套”建筑群承载着不少人的体育回忆。如今,占地面积35.96公顷、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将在全面建成后惠及千家万户,成为上海设施设备最齐全的体育文化聚集区之一。
过去看明星打球,如今自己上场锻炼
上海体育馆建于1970年,上海游泳馆建于1983年,上海体育场建于1993年,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共同构成了上海体育建筑标志性的“三件套”,曾经举办1976年上海国际乒乓球友好邀请赛、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2005年第48届世乒赛、2007年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
(三大场馆都出自著名设计师魏敦山之手)
升级改造之前,这里还会在每年举办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超联赛、国际冠军杯赛、上海斯诺克大师赛,以及众多的大型演唱会、文艺演出,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也在群众的观赛热潮中悄然记录下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在一座城市的萌芽和生长。
羽毛球是上海市民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有数据显示,上海每万人拥有羽毛球场地1.92片,长期处于“僧多粥少”的困局。率先试运营的徐家汇体育公园综合馆“万体汇”,是区域内唯一一座新建场馆,羽毛球场地成为其中的最大特色,一共多达33片。
羽毛球爱好者张璟炜是这里的常客,每周都会来打三到四场,每次都相约七八个朋友,共享运动激情。“场地预订很紧俏,久事体育小程序会提前7天开放预订,我们每次都是几个同事一起抢,手速稍微慢一点,就会遭遇秒杀。”
张璟炜小时候就很喜欢打羽毛球,也跟着爸爸,在万体馆观看过一系列的大赛,“我记得是汤姆斯杯,那时候还是赵剑华、熊国宝、杨阳他们那一批国手。后来,我就更加喜欢上羽毛球。”
如今,很多羽毛球爱好者都是“装备控”,运动服和所使用器材都向专业队看齐。“改造之前,我们也前往上海体育馆打过球,但那里不少场地还是木地板,到了冬天会比较滑。”张璟炜说,现如今,前来打球的爱好者经常调侃,享受的是专业队训练和国际级赛事条件,“场地挑空比较高,灯光是在侧面的,通风设在下方,对球速的影响很小。地板是橡胶的,还有空调,冬暖夏凉。”
“场地快开到地铁站了”,市中心享受运动的便捷
除了4号线,徐家汇体育公园还连接着地铁1号线和11号线,交通的便捷性,是张璟炜选择前来这里打球的原因之一。“我住在虹桥南丰城那边,一部地铁4号线就直接乘到这里,时间比较好掌握。但如果是开车的话,有时候会堵车,停车位也不太好找。”
除了33片羽毛球场地,新建的综合馆万体汇还有乒乓球台30张、网球场5片(室内1片,室外4片)、室外篮球场(全场4片,半场8片)以及室外足球场(七人制1片,五人制4片)。
(上海体育场曾是八运会开闭幕式主场地)
在靠近上海游泳馆的全新足球场地,在艺术品行业工作的杨钰喆和吴恒光,正在寒风里肆意奔跑,与十几名朋友轮番进行五人制的对抗赛,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杯”。老家江苏的吴恒光说,他曾经在上海体育场看过亚冠比赛,场地改造之前主要在零陵路那边的室外足球场踢,“这片全新的场地更舒服,草地也很软。”杨珏喆同样看中这片场地的交通便捷性。“几条地铁线都能直达,背一个包就能过来。”
在隔壁的一片七人制足球场地上,Dolphin飞盘俱乐部的约20名会员,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着一堂新手训练课。俱乐部负责人侯阿伟介绍,他们在疫情开始前的2019年开始接触飞盘运动,俱乐部现有会员超6000人,“之前,我们也是在零陵路那边的足球场训练,有一片天然草场地,也有一片人工草场地。那边,地铁出来走个200米就能到,这边其实也一样,11号线出来就到场地了,我们甚至开玩笑说,这片场地都快开到地铁站里面去了。”
他告诉记者,飞盘运动这几年发展非常好,但新手的训练最好还是放在徐家汇体育公园这样市中心的位置,“新人更在意交通的便捷性。如果需要进阶的训练,可以放在相对远一点的地方。”
焕发活力让更多人共享,市民期待进内场打比赛
上海正在努力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市民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021年,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4平方米,“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正在成形。但根据《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左右,在未来,如何让上海体育地标焕发新的活力,让更多人共享,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是即将改建完成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在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曾举办国际田联钻石联赛)
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徐家汇体育公园分为南北两大主题,北面为“有氧公园”,南面结合现有游泳馆创造一片“运动公园”。同时,新建两条环形健身跑道分别串联南北两大公园。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便是仍处于建造之中,即便是寒冷冬日,还是有不少的市民在健身步道以慢跑或快走的形式锻炼,临近4号线2号口的空地上还有一群广场舞爱好者在风中起舞。
足球爱好者杨钰喆已经期待着场地在2023年全面改建完成的那一天,“现在天冷,没那么方便。到了夏天,踢完球,再去游泳馆放松一下肌肉,这样的无缝衔接就太完美了。”
当然,未来改造后的上海体育场依然会承办更多高规格的国际体育赛事;上海体育馆则将作为上海大鲨鱼男篮的主场,延续属于上海体育的一份情怀;曾经培养了吴敏霞、陈芋汐等跳水名将的上海游泳馆除了是市民的畅游之地,也将继续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徐家汇体育公园将真正为广大市民提供各类办赛、活动及日常锻炼需求,“万体火炬”国企党建品牌将发挥担当作用,为把徐家汇体育公园打造成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而不断努力。
对于未来,飞盘俱乐部负责人侯阿伟同样充满了期待:“以前,每次有大赛或者演唱会,这里都会汹涌的人流,拥堵的车流排了老长。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飞盘也能在上海体育场的内场,举行一场比赛。”
(部分图片由久事体育徐家汇体育公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