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目光再次聚焦于由“海派”引发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史的百余年演变。日前,中华艺术宫在49米层全新推出“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尽可能全面反映上海美术家如何紧随时代发展,在创作思想、审美观念、表现技巧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艺术创作成就。
1949年后,上海的美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派画家们积极投身写实主义创作,用艺术作品反映人民劳动、社会建设等社会新面貌。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展出作品200余件,通过“海上画派引领一代风尚”(19世纪末至1949年)、“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1949至1977年)、“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1978至2021年)3个板块以及3个专题陈列,阐述海派的缘起、形成与艺术影响。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上海开埠以来,江浙皖一带书画家纷纷来到上海谋生,“海上画派”就此形成的历史,“四任”、吴昌硕、蒲华、虚谷、谢之光等的作品在这一篇章都有呈现;第二、第三部分作为此次展览的“重头戏”,首次将展示的美术史年代下限延伸至21世纪10年代,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重要历史阶段的内容。
在“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板块,展览向观众系统展示了传统绘画的新生,现代人物画、城市山水画、农村风景画、主题性创作,以及作为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积极响应,上海美术家创作的既充满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又有着高雅脱俗的艺术审美情趣的作品。如江寒汀《萝卜丰收图》、林风眠《菜农》、陆抑非《秧担》、张大壮《带鱼丰收》、陆俨少《上海港》、沈柔坚《上海雪夜》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作。
在“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板块,观众可领略到这一时期上海美术家的求新求异,突出个性。如充满着上海艺术创作空前活跃的探索气氛的“十二人画展”、“海平线”绘画联展,以及浦东开发开放推动的上海城市建设新一轮发展所带动的表现上海面貌大变样的美术创作热潮等,都在这一板块得到充分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月份牌年画,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吸睛部分。在49米层中厅特别设计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霁月里”的墙上,月份牌年画的展陈被精心设计,如往昔般张贴,穿梭其中仿佛梦回月份牌年画风靡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