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评弹团创始人之一、评弹理论家吴宗锡去世,享年98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3-02-11 21:00

摘要: 吴宗锡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建设,被誉为“新中国评弹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月11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布讣告:上海评弹团原团长,新中国评弹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著名评弹理论家、作家,“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吴宗锡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11日上午10时0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8岁。


吴宗锡,笔名左弦、程芷。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剧艺组组长、文化局副科长、人民评弹团团长、文化局副局长,上海市文联第三、四届委员及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曲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上海市曲协第一届副主席及第二、三、四届主席,江、浙、沪评弹领导小组组长,上海市第九届人大代表。


吴宗锡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建设,被誉为“新中国评弹的开拓者和建设者”。青年时期,他就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上海解放前夕,他奉命对当时评弹艺术状况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为之后评弹艺术革新做了充分准备。1949年以后,吴宗锡正式进入评弹界,曾长期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上海曲协主席等职。



自1952年任上海评弹团领导后,吴宗锡积极推动评弹的创新、整旧、书目建设及艺术革新,研究总结评弹艺术的特征及发展规律,推动指导评弹流派的发展,迎来了五六十年代评弹发展的新高潮。他带领着同事共同创作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评弹作品,比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王孝和》、《芦苇青青》、《人强马壮》等中篇,《红纸伞》、《新木兰辞》等开篇,其中部分已成为评弹经典保留节目。


吴宗锡的评弹观是紧跟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他曾这样概括:“什么是新中国的评弹呢?我总结了两条,一条是演员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第二条对书目要推陈出新,进行整旧和创新。”这两点是吴宗锡评弹观的核心和灵魂。



吴宗锡除了在评弹理论方面的造诣,在文学方面也有扎实功底,这使得他在注重评弹艺术表演性的同时,也关注评弹艺术的文学性。据了解,吴宗锡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描金凤》等评弹传统书目的挖掘整理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又参与创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王孝和》《海上英雄》《芦苇青青》《青春之歌》《人强马壮》等新编中篇,还写出了《新木兰辞》《黛玉葬花》《红纸伞》等脍炙人口的弹词开篇,这些作品描画的英雄人物丰富了时代精神图谱的内容,体现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艺术追求。


原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和吴宗锡相处多年,他用三句话概括吴宗锡:“他是红色文化优秀传播者、江南文化杰出研究者、海派文化卓越继承者。”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吴宗锡善于从多重视角、多个角度解读评弹艺术,“吴宗锡的宽厚、宽容对于评弹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评弹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但他把曲艺鉴赏上升到理论高度,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著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201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吴宗锡评弹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文集》上下两册共有逾百万字,凝聚了一位95岁老人的毕生心血,充分体现出吴宗锡先生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崇高艺术理念。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会声会影|吴侬软语《声声慢》,央...

独家专访|央视元宵晚会两度唱响海...

独家 | 摩登白领为何下班后直奔...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