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来了,人类还应该读书吗?又该如何读书?我们与几位读书人聊了聊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3-04-23 19:37

摘要: “该读的书浩如烟海,有没有AI生活都将继续。”


几乎是一夕之间,人工智能席卷而来,颠覆了人们对于许多传统行业的认知和想象。每一个打工人都难免在夜深人静时扪心自吗:“我会被AI取代吗?我现在的工作,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在这个本就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里,慢悠悠地读一本书,是否仍是值得我们坚持的事情?如今我们该怎样读书?读什么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听听几位“读书人”的回答,去阅读中寻找答案。


作家崔岱远:

人工智能不会消解阅读的价值,反而会刺激读书


人工智能会消解阅读的价值吗?面对这个问题,崔岱远反问了另外一个问题:人真正的能力在于哪?在于智慧。在他看来,智慧这件事儿不是机器可以代替的,因此,人们无需对人工智能产生畏惧,它只不过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机器代替人的翻篇。


“历史上,蒸汽机代替牛车,是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产生了工业革命。当时很多人砸烂蒸汽机,北京很多拉洋车的师傅砸烂电车,这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崔岱远说,“今天人工智能的出现,只不过让我们汲取知识的效率更高,仅此而已。它将创造出更多的职业,而不是让更多的人失业。”


崔岱远表示,新的软件、新的技术只能让纸质书、让人们的智慧更加吸引年轻读者,能够让他们从传统的知识里获得新的希望,对人工智能新科技以及为什么要读书产生新的认识。因此,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不会取消读书,反而会刺激读书。科技会助力我们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2022上海书展现场。劳动报颜筱依 摄影


出版社编辑:

该读的书浩如烟海,有没有AI生活都将继续


在从事出版社编辑多年的小贺看来,目前AI的影响主要在绘画、下棋等领域,还没有太看到它对读书本身的影响。“只要还没那种接入人脑的装备,应该还是用自己的眼睛读一本书,然后记住、有感触,这样读过的书才会对人产生影响。或许可以展望一下,未来有一天不需要人逐字逐句阅读,直接用很科幻的方式,把书本内容读取到大脑里,但这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小贺认为,目前对出版行业来说,推荐书的文案或者读后感作业,或许可以通过Chatgpt生成。但就荐书而言,还是领域里的专家或者朋友亲身读过再去推荐它,会对读者更有吸引力。当然,读者在看书时,也可以参考Chapgpt给的书单。


“另一个是翻译问题,未来译者或可用越来越好的翻译软件来进行翻译,我们要怎么识别是人工还是机器翻译。那时候还需要译者的存在吗?”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影响,小贺对书籍的热爱并不为之动摇,“该读的东西浩如烟海,有没有AI都读不完,就当没有AI,生活下去也没事。如果真的有一天,AI可以完全取代图书编辑的工作,那就让它取代了吧。”


2022上海书展现场。劳动报颜筱依 摄影


资深出版人王赟:

告别功利性阅读,倡导深度的阅读体验


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们只要给人工智能输入一定的技术指令,人工智能就能取代人类完成很多原本花费大量时间的学习,这在读者王赟看来,反而是一件好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以功利性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就没有必要了,那么,我们阅读就只剩下一个功能,就是非功利地获取一种有价值的、快乐的阅读体验。


王赟认为,一个人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阅读本身就变成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需求。人工智能永远没有办法像书本一样,给阅读者提供有追求、有价值、有快乐的一种精神体验。“我们通过阅读所追求的,不应仅仅是结果,而更多的是一种过程。”他说。


“如果要讨论出现人工智能之后,我们的阅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我们如今更鼓励的是一种沉浸式阅读,甚至达到一种‘静阅读’、‘禅阅读’的状态,而摒弃之前那种快餐式的阅读。如果你要问我应该坚持读什么,我的回答一直都是:读文学、读经典。”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是超功利性最为突出的阅读门类,而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前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进入“静阅读”“禅阅读”的深层状态,重复调动读者的感官纬度去感受阅读的价值和快乐,后者则帮助人类提升智能。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而放弃对自我智能的提升,我们需要以更高的智能去创造效率更高的人工智能。如果不阅读经典,人类文明将止步不前。”王赟说。


头图来自图虫。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触摸逆光,让世界阅读中国!“无障...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布:沪小囡最...

两岸学者联袂整理,大型历史文献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