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上海的摄影师和作家如何看待这座城市?日前,展览《上海相册》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22位关注上海的摄影师携手22位扎根上海的作家,用223张照片和22篇文字作品,为市民观众呈现了一段充满上海氛围的视觉影像与城市记忆,也为公众打开了阅读城市的新视角。
据了解,此次展览缘起于2020年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社合作推出的“摄影+文学”的《上海相册》项目,主办方邀请摄影师提供他们拍摄的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同时邀请作家根据这些摄影作品进行“盲写”再次创作,最终以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
让几位策展人颇为感动的是,接到邀请后,很多摄影师都把自己的代表作或成名作拿了出来,更多青年写作者也非常积极参与。“作家张爱玲、王安忆等都是我们熟知的擅长上海叙事的作家,而这次我们将看到更多青年一代的写作者。上海青年一代作家长期对上海进行观察,他们扎根上海热爱上海,有很主动的书写意识。”策展人之一、《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说。
《上海相册》展览照片之一。主办方供图
记者注意到,本次展览由“观景:都市空间”“回眸:旧影时光”“拾面:街头掠影”“印相:内心所向”四个版块构成。观众无需考虑先看图还是先看文,甚至不一定要从入场口进,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构建自己心中的上海故事。
比如你可以跟着摄影师席子的系列老城厢影像,找寻上海人的童年记忆;也可以在作家吴越的文字中,感受如电影《花样年华》般的惆怅情绪;亦或是在陈旧的半导体收音机里,聆听时间的滴答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上海相册》展览要呈现出来的。
扫街是很多摄影师的爱好,经典照片多,此次策展方也专门为它开辟了一个版块。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黑夜里等车人的孤独背影,看到躬身在阅报栏前读报的爷叔,有南京东路上戴着墨镜、手拿可乐过街的时髦女孩,也有一片荒芜的草地背后耸立的高楼……
《上海相册》展览照片之一。主办方供图
“有的时候,仅仅是光影关系的微妙且复杂的组合打动了你,于是,按下快门。有的时候,可能是人们遗弃于街头的物件所勾起的幻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师顾铮坦言,通过这次展览,观众可以跟着摄影师和作家们换个角度看城市,感受那些“掉落在罅隙里的生活”。
不仅如此,展览还预留了一组照片,邀请观展观众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参与创作。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告诉记者,文字向来是展览中比较难呈现的一块,相比较其它摄影展,文字作为影像的说明,是“配角”,一般人都是先看影像后看文字,而它们在这次展览中是“双主角”,文字本身就是作为一幅作品而存在。
“我们将‘摄影+文字’这种对城市文化的艺术表达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使这种艺术表达的形式更立体化。呼应‘社会大美育计划’,为普通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体验。”观众想要看完整的文章和更多的影像系列作品,还可以扫描现场二维码观看。
据悉,此次展览将延续至5月14日。目前,《上海相册》项目第二季已经收官,第三季正在筹备。
头图为《上海相册》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