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爆款音乐剧《南唐后主》后,“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呼声最大的音乐剧《南墙计划》,历经两年孵化、三年打磨,将于5月26日至6月4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正式首演。独树一帜的“京韵布鲁斯”,串联起一个少年在父与子、新与旧之间的迷茫与成长、对抗与和解,也将用“新国风”的音乐剧全新表达,刷新观众的视听体验。
两年孵化、三年打磨,剧本改了20多稿
“《南墙计划》的创作灵感源自《探清水河》。”发布会上,编剧孙浩程刚一开口,就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心。时间回到2018年,音乐剧市场突然爆火,正在做小剧场话剧的孙浩程,看到各国剧目风靡全国,于是萌发了用本土语言去做一部音乐剧的念头。
“桃叶尖上尖,柳叶遮满天……”恰逢《探清水河》出圈,“青春热血,从校园走向社会,处处碰壁的时候听来别有一番滋味。”很快,孙浩程就决定将其改编为现代音乐剧,《南墙计划》应运而生。故事聚焦在2003年,胡同外的披头士,胡同里的京腔,一对父子上演了一场关于“传统”与“传承”的反思与辩论,所有故事也都围绕那一年的新旧交锋展开。
音乐剧《南墙计划》海报。演出方供图
“虽然有代际间的冲突与和解,但这部戏讲的更多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摇篮曲,每个人面前也都有一堵墙。”虽然结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但剧中角色面对南墙时的坚忍和柔韧,成为打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的主要原因。于是,历经两年孵化、三年打磨,剧本反复修改了20多稿,《南墙计划》从上海文化广场“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147部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
传统曲艺携手流行乐,打造“京韵布鲁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音乐剧市场火爆,各类主题和风格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但《南墙计划》似乎有些不同。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标签就来自该剧编曲老孙投出的一个音乐重磅炸弹:京韵布鲁斯。这也是该剧的最大亮点之一。
导演周小倩告诉记者,所谓“京韵”,不止是因为剧中音乐有京韵大鼓的元素,还包含了京东大鼓、梅花大鼓、太平歌词、乐亭调等诸多北方传统曲艺,老孙将其与现代流行乐的鼻祖布鲁斯巧妙融合,让作品有了别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对此,老孙解释道,“12小节布鲁斯是西方的一种传统音乐,你可以把它当成美国版的太平歌词。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旋律,但半说半唱,记不成谱,只能口传心授。”在老孙看来,曲艺比戏曲更草根,艺人说的不好,观众扭头就走,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就得拿出真家伙。
剧中演员唱响京韵布鲁斯。演出方供图
因此,《南墙计划》的20余首歌曲,他和另一位编曲方一枝都给演员录了唱段示意,不仅亲自将故事演绎一遍,还一遍遍带着演员磨节奏、语气、声调、动作,逐字逐句地抠。“演员习惯了用声腔说台词,唱歌的时候又切换到另一个状态。但《南墙计划》的大部分音乐就是台词,连说带唱不间断,这就要求演员在音调和节奏中不能特别有表演感,而是提高叙述感,分寸拿捏很微妙。”老孙说。
深耕“新国风”,舞美服装各有亮点
而除了独特的音乐表达,该剧在服装、舞美上也都有亮点。发布会上,舞美设计徐肖寰透露,为了更好展现该剧的主题,创作前期他特别去北京住了一段时间,感受胡同的味道。也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决定以一堵高墙和许多旧家具来增添《南墙计划》的多重隐喻和情感厚度。
“在父亲张忠礼看来,这些过时的家具就像他所坚守的传统艺术,是曾经成功和骄傲的象征,如今却唤起一浪又一浪的失落感。但对剧中儿子小六而言,过时的家具则代表了传统曲艺给他带来的沉重负担,是对父亲的失望,又联系着关于母亲的珍贵回忆。”在徐肖寰看来,过往的经历和记忆塑造了自己也困住了自己,穿透眼前那道墙,登上全新的舞台,会是一生中最青春的冒险。”
服装设计方面同样精益求精。比如剧中的校服就是手工制作,张忠礼和小六穿着的长衫还采用了古法制作,让服装看起来生活化的同时,又不失舞台造型感。
据悉,《南墙计划》是剧伙音乐和上玺文化继音乐剧《悟空》《南唐后主》后,携手深耕“新国风”音乐剧推出的第三部作品。他们希望从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和国民生活记忆中汲取灵感,用音乐和戏剧与时间对话,为观众呈现以中华文化为内核的全新审美表达。
头图为《南墙计划》新闻发布会现场。演出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