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去年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后,上海博物馆6月19日推出该系列的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览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文明第一个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以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
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策划主办,由上海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共同指导,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展品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展览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入手,将带领观众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感知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本次展览的举办是上海博物馆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理论的积极呼应,通过对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以展览为载体,充分展示我国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新成就,同时,明晰地回答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就已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建立了东亚最早的区域性国家,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长江下游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深入探讨其演进过程、特点及影响,将对深入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探讨中华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这也是博物馆人的使命担当所在,在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中把握发展规律,带领观众找寻属于自己的中国答案。
展览海报。上博供图
良渚遗址,杭州亚运会的火种采集地,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放眼世界,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等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和同一纬度,有着相近的文明化进程。良渚文明的发现,定位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时间坐标,突破了近代西方学术界建立起来的文明起源理论和发展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绵延不断的实证。
本次展览亮点频频,展品件件精品。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大和最重的凌家滩遗址石猪,良渚王的“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迄今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透雕玉人首形饰,史前最精美的象牙制品——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上海博物馆将多家文博机构的“镇馆之宝”齐聚一堂,让观众得以一饱眼福。
本次展览将于2023年6月20日免费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10月8日。考虑到展览期间,恰逢参观客流高峰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并为观众提供良好观展体验,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将实行全预约制入馆参观。
头图为展品玉鹰,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出土。上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