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的首部作品,昆曲《浮生六记》即将于今年7月27日至29日迎来第三轮演出。由“新科”梅花奖得主施夏明领衔的原班人马再次集结,将在这个盛夏带领申城观众再度领略中国古典文学与戏剧之美,也为上海大剧院25周年庆生。
367万人次播放量,
全新叙事+精美舞台吸粉年轻观众
由清朝人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以沈复与妻芸娘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浪游见闻为内容,文辞清新、情感真挚,素有“小红楼梦”之誉。2019年7月,带着打造“东方舞台美学”系列的目标,上海大剧院历时两年多筹备,将文学经典《浮生六记》搬上了昆曲舞台。
全剧没有简单再现文字中沈复和芸娘的日常生活,而是把握原著里夫妻二人相知相守的情感内核,表现沈复通过创作《浮生六记》思念芸娘的“悼亡”之痛,在剧作的结构方式上赋予了浪漫奇幻的电影质感。
昆曲《浮生六记》剧照。受访者供图
用编剧罗周的话说,“我是用看似奇幻的形式,包裹住了我真正关注的《浮生六记》之诞生。因此,昆曲《浮生六记》绝不是对沈复原著的戏曲化演绎,而是力图去触摸这本书从作者胸中呕血而出的灼热温度、怦然跃动。”
全新叙事方式加上精美的舞台呈现,让《浮生六记》甫一面世就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目光。2020年和2021年,《浮生六记》二轮复排后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上演,一票难求。2022年,该剧又在上海大剧院线上演出季“巡演零号站”全网首播,累计获得了367万人次的傲人播放量。
原班人马再集结,
持续打磨表演节奏和人物内心
导演马俊丰也十分感慨,四年来,自己每每读剧本、排练和观演本剧的时候都会感动而哭,“中国戏曲永远没法被代替的地方,在于现场演出时情感表达独有的延伸感,营造出不停息的波澜。加上我们结合当代审美,调动服装、舞美、灯光等一切创作力量去放大沈复和芸娘之间纯粹、浓稠的感情,更是让人感动。”
昆曲《浮生六记》剧照。受访者供图
因此,在今年上海大剧院2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昆曲《浮生六记》再度启动了复排的计划,并集齐了首演时的原班人马。其中,饰演沈复的依然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作为今年的“新科”梅花奖获得者,谈及此次回归,施夏明表示,《浮生六记》经过两轮演出的舞台打磨和市场检验后,剧本已经非常稳定,三轮演出不会有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在回看当初的排练和演出录像时,依然能发现在一些细节上仍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比如表演节奏,部分戏份还可以更加精炼,这一轮可能会进行加速处理。”
饰演芸娘的单雯也表示,时隔四年,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对许多人、事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三轮复排,我会着重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在表演的细腻度上多下功夫,力争把内心的独白戏份与人物糅合得更好。”
一戏多看,
未来有望推出中小剧场版
据了解,7月初,剧组就已集结,进入了复排状态。导演马俊丰期待着在这一轮给观众呈现一版更美的《浮生六记》,也希望未来能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延长《浮生六记》的生命力。“比如这次复排时,我就想着能不能把剧里一些经典的片段改编成适合中小剧场演出的折子,实现‘一戏多看’。”
马俊丰的想法与施夏明不谋而合。“昆曲《浮生六记》是江苏省昆剧院和上海大剧院多年良好合作基础上结出的果实,忠实传承‘南昆风度’,又具备当下美学意蕴。未来有望打造《浮生六记》系列题材,带来大剧场、中剧场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观剧体验,比如原著中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等故事细节都还有再度创作的空间。”施夏明说。
昆曲《浮生六记》剧照。受访者供图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也表示,“东方舞台美学”系列目前已推出三台大戏,其中昆曲《浮生六记》是该系列的首部作品,意义非凡。“因为这部戏给我们的创作定下了很好的基调和方向,有了《浮生六记》的成功,才有了后来的重逢《牡丹亭》和《白蛇》。”
更重要的是,《浮生六记》也是上海大剧院在长三角区域文化交融努力发挥重要作用,打造根植于江南文化、发扬于海派文化的舞台作品。“在舞台之外,我们正积极开发《浮生六记》文创产品,希望把文学经典和非遗中蕴藏的中国古典人文雅韵,重新带回当代生活。并通过继续打磨昆曲《浮生六记》,促进中华美学和现代表达更好结合,让年轻观众通过舞台艺术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张笑丁说。
头图为昆曲《浮生六记》剧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