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好儿童画报》《少年日报》联合举办的2023上海“小百花”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据悉,“小百花”儿童文学奖作为上海第一个儿童文学奖项,不仅鼓励作家为儿童创作好故事,也鼓励青少年拿起笔,创作属于当代儿童的故事。
据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马文运介绍,本届“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成人组共收到作品约1200篇,共有45篇作品获奖。其中,熊威的《赖床大王》、彭帆的《假如书本会说话》、邹华英的《外婆头上戴了一朵云》、柴乔娜的《彩虹是风的蛀牙》、程俊东的《四季》、刘滢的《那么约好了,春天见》、瞿幼芳的《吃字的日记本》、李丽娜的《全家福》等作品荣获成人组小百花儿童文学奖。
青少年组共收到作品8000余篇,有近800篇作品获奖。其中,上海市虹口区复兴实验小学翟路骐、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宝山双语学校林芸馨等同学荣获青少年组特等奖。
“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成人组获奖代表邹华英(笔名朵朵)与大家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她说:“很高兴,《外婆头上戴了一朵云》这篇童话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我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想借用外婆热情、善良、而又平凡的普通形象,来传达出对老人的敬重,希望用有限的文字,尽可能地体现文学的使命和价值,使小读者能够读完故事后,尊老爱幼、懂得感恩。”青少年组获奖代表是来自上海市虹口区复新实验小学的翟路骐同学。他表示,感谢文学帮助他记下灵感,安放那些无处安放的想象。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小百花”儿童文学奖终评委代表简平在会上谈到,“要悉心保护孩子的写作热情”。他认为孩子学习写作,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去应试、考学、成为作家,而是为了记录一些东西。而一个人的记录并不只是属于个人,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民族的记录,一个国家的记录。
儿童文学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何把作品中承载的中国精神通过教育的形式展示出来?颁奖会还进行了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论坛。儿童文学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学斌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儿童文学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约68%是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善良勇敢、永不放弃、追求梦想等核心价值观,而小学语文教育就是教我们的孩子感知、理解、把握作品中的中国精神。
中国儿童的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又在时代中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谱系。会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发挥教育与儿童文学原创和媒体传播优势,成立“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组,旨在让广大作家、教师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儿童打好精神底色。课题项目组将开展儿童文学与教育研究、交流、培训和教学研讨等活动。
头图为获奖者合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