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中青三代作曲家“丝路”主题作品,交响诗篇《丝路颂》拉开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3-10-20 20:01

摘要: 共享世界文艺精粹,共览中华文化盛景。

当大提琴与笙互诉、碰撞,巴乌、筝、琵琶和二胡同时奏响,仿佛丝绸之路上的八方来客共同起舞,乐声中,一幅动人的丝路画卷徐徐展开。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仪式音乐会作品,交响诗篇《丝路颂》日前于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奏响了一曲人类发展进步的新乐章。


此次演出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大提琴演奏家王健、笙演奏家吴彤等联袂献演。


演出以“求索、梦寻、和合”三个篇章联缀,精选中国作曲家赵麟、朱践耳、俞极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丝路主题作品《度》《丝路梦寻》《丝路颂》,艺术化地呈现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文脉、全球视野和当代价值,传递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歌颂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2008年,朱践耳的《丝路梦寻》在管弦乐队中巧妙融入5件中国民族乐器,充盈着丝路文明的意蕴和诗意。2013年,由赵麟创作的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同年世界首演,以音乐叩响时代命题。今年,青年作曲家俞极用年轻人的独特视角谱写《丝路颂》,让源自陕西民歌的主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民间音乐语言中欢快变奏。


其中,《丝路梦寻》是作曲家朱践耳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此间上演的管弦乐版本巧妙融入了中国民族乐器笙、巴乌、筝、琵琶和二胡。朱践耳曾于上世纪80年代深入新疆采风生活一个月,也曾到访敦煌和西安,对西域音乐及舞蹈题材十分感兴趣。他以西域地区传统音乐中多种不同调式和独有元素为蓝本进行创作,谱写的音乐或潇洒,或朴实,或婉转,或豪放,以此象征丝绸之路上的八方来客。


赵麟创作的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取材自《大唐西域记》,从不同角度演绎了玄奘取经的艰难与坚韧。低沉浑厚的大提琴代表着人性,是玄奘感受的呈现;清远悠扬的笙则更像是一种“天外来音”,代表了玄奘追求的“佛”。“笙这件中国乐器,与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它在18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手风琴、口琴的诞生借鉴了笙簧发音原理。”赵麟说。他还以创团成员身份加入马友友组建的丝绸之路乐团,致力于推动跨界音乐。


十年前,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在上海全球首演。十年后再次演绎,笙演奏家吴彤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自己更享受、更放松了。“每一次演奏这部作品都觉得很幸福,感觉是通过音乐更接近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一种伟大的能量。”吴彤说,“赵麟在《度》中描写玄奘西行的过程,其实就是追求理想、追求信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今天仍然鼓励着我们。”


头图为交响诗篇《丝路颂》演出现场。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揭晓,1...

溯源中华文明,大型系列题材纪录片...

中国网文成“世界文化风向标”新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