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来自美、英、法、希、菲不同国度的6位演员一起舞动;台下,不同肤色的观众汇聚一堂,因为舞蹈而同频共振,携手走进了一段4000年前的古老神话故事。
这美妙的一幕发生在10月28日晚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作为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被誉为“21世纪舞坛第一传奇”的英国现代舞编导家阿库·汉姆之作《智胜心魔》亮相于此进行中国首演,惊艳了申城
拿奖拿到手软的舞坛传奇
阿库·汉姆是当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编舞家之一。1974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孟加拉家庭,7岁开始学习古典印度舞蹈,之后又跟随玛莎·葛莱姆、默斯·康宁汉等大师学习古典芭蕾,东方血脉与西方文化的交汇,拓展了他看待世界和艺术创作视角的宽度与广度。
《智胜心魔》编舞阿库·汉姆。国舞剧场供图
23岁时,阿库·汉姆已经在欧美舞坛崭露头角。两次劳伦斯·奥利弗奖、纽约贝西奖舞蹈表演奖、ISPA国际表演艺术协会杰出艺术家奖、英国南岸天空艺术奖六座评论家国家舞蹈奖……接连不断的业界赞许和肯定让阿库·汉姆迅速跻身国际大师行列。
2000年,他成立了阿库·汉姆舞蹈团,并接连创作了《宝丽莱足舞》《浪人》等多部作品,再度引起世界关注。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位孟加拉裔英国编舞家,总是会在印度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卓别林、李小龙甚至迈克尔·杰克逊的动作融入作品之中,让其极具个人特色又带有极强的东方色彩,同时兼具哲学意味。
多元文化破壁共鸣,等三年也值了
此次亮相申城的《智胜心魔》是阿库·汉姆从舞者身份“退休”后编导的第一部现代舞作品,灵感来自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伟大文学作品之一、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片段。阿库·汉姆抽取这一古老史诗中的人性与自然命题,展开关于环保议题的深刻探讨:往后再数4000年,地球会发生什么?人类的命运又会如何?
《智胜心魔》剧照。国舞剧场供图
10月28日晚,记者在国舞剧场看到,巨大的木箱、碎裂的泥板、散落的砖块遍布在舞台之上,耳边不时传来嘈杂的吵闹、尖锐的啸叫、震耳的轰鸣之声,剧场仿佛变身喧嚣的世界,让人沉浸其中思索万千。此时,台上的6位舞者开始穿梭其中,借助350个木箱舞动,一段4000年前的古老传奇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让人惊讶的是,这6位舞者不仅年龄从25岁到68岁不等,而且来自美、法、希、菲等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舞蹈中也融合了婆罗多舞、当代舞、嘻哈舞等多元艺术技巧。再往台下看,中国、英国、印度等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观众同样汇聚一堂,跨越了时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在舞蹈中同频共振。
来自英国的艾利克斯当天格外兴奋,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他是个超级舞蹈爱好者,为了这场演出他已经等了3年。“之前《智胜心魔》在全球巡演反响一直很好,2020年原本要来上海演出,后来因为疫情推迟到了现在。不过,赶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氛围更好了,等了3年也值了。”
《智胜心魔》剧照。国舞剧场供图
文明与艺术的盛宴,传递友谊与和平
此次亮相国舞剧场的《智胜心魔》不仅是阿库·汉姆为此次中国之行定制复排的版本,在上海的几场演出也是该剧目前开启的全国唯一的一站演出,可见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在舞蹈之外,台上台下不同肤色演员与观众的同频共振,这美好的一幕再次印证了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事,更是一曲文明互鉴的华章。
因为舞蹈、音乐、戏曲,不同国家的情感融为一体,超越语言的界限展开对话,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不仅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鸣,还向全球观众传递了和平、友谊和合作的信息。这或许正是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了数十载,总能吸引全球顶尖艺术家纷至沓来的内在动力。
头图为《智胜心魔》剧照。国舞剧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