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亮相青浦,16首歌曲获颁“最江南”演绎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3-11-12 11:17

摘要: 民歌是现代音乐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民歌·上海”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在青浦区金泽古镇举行。小组唱《汏手巾》、对唱《花与鸟》、独唱《打鱼人》、二重唱《家住浦江南》等传统、改编、创作三个组别16首歌曲获颁“最江南”演绎奖。同时,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和张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江南民歌(上海)“创、培、演”孵化基地,被正式授牌。


“学院派”积极加入,演绎形式更多样


众所周知,青浦有着上海水乡的独特民俗风情,江南民歌在青浦亦有深厚底蕴,青浦田(山)歌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了在新时代赋予民歌更多崭新的生命力,向更多市民传播传统文化,江南民歌大赛应运而生。


本次江南民歌大赛是第二届,大赛主办方采取以训促赛的方式,成效颇丰。评委们一致认为,相较第一届,今年的参赛作品整体质量更高,演唱水平、江南风格的把握均有提高。同时,作品演绎形式也更多样,新编江南民歌、江南风创作歌曲明显增多。更重要的是,今年参赛的高校学生增多,“学院派”积极加入,为民歌的未来注入了更多可能。


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年近85岁的张永联是青浦田山歌国家级传承人,也是上海健在的唯一一位民歌非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尽管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但此次比赛,张永联的徒弟、青浦田山歌市级传承人杨晓峰带着老搭档李芳,以一曲对唱民歌《花与鸟》成功摘得“最江南”演绎奖。


无独有偶,年逾80的浦东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奚保国,如今也活跃在创作一线。这次大赛,他所在的张江镇选送了三首歌参与民歌大赛传统、新编、创作三个组别的决赛,虽然没有亲自走到台前去领唱,但每首歌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奚保国收集整理的《穷人四季歌》还获得了传统组“最江南”演绎奖。


山歌好唱,唱山歌的人难找


“郎呀侬船在江心慢慢行,丢根手巾拨郎束在身,千言万语针线中,一根根手巾一片情……”奉贤区《白杨村山歌》中的《汏手巾》唱尽了江南水乡的缱绻旖旎,在本届民歌大赛传统组中拔得头筹。


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据奉贤区非遗中心非遗办民歌负责人袁金凤介绍,《白杨村山歌》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传于奉贤地区的吴语长篇叙事诗,《汏手巾》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奉贤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奉贤山歌剧”也是市级非遗,它是上海奉贤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戏剧表演形式,“它的表演形式很丰富,这个剧种是在奉贤民间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奉贤民歌如今在年轻人中间传唱度不高,老一辈的艺人过世,奉贤民歌一度‘濒危’,如今只有年龄偏大的几个人在坚持传承传播。”


探索新时代民歌,孵化基地血脉相传


正因如此,传承、发展和创新对致力于保护城市文脉的上海显得尤为重要,民歌还需要被更多关注、研究、演唱和传播。让人欣喜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江南民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实现江南民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演上,四个江南民歌(上海)“创、培、演”孵化基地正式被授牌。


2023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项目负责人宋频平告诉记者,四个基地有着各自清晰的定位又相互贯通。比如青浦区定位民歌培训,将针对群文条线演唱者、创作者、文艺指导员及非遗传承人等人群,邀请各方专家做培训;崇明区则定位创作,每年把创作人员聚集在一起采风;奉贤区定位演绎,将创建一支成员来自16个区的民歌演绎团队,定期排练、积累曲目。


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民歌是现代音乐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新时代民歌,做好音乐类非遗音乐资源转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成立民歌孵化基地,就是推动民歌的传承、传播与转化。


“我们后续将推出更多举措助推基地的孵化。本次大赛不少创作类作品是在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涌现出来的,未来,我们也要利用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创作平台,孕育更多具有江南风的优秀作品,能在上海乃至全国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吴鹏宏说。


头图为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跨地区拜师,7位名家收了9位徒弟...

舞龙竞技、精武体育、龙身蛇形太极...

独家专访|央视元宵晚会两度唱响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