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上海话版《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读台词像背外文?上海演员重学沪语,多幕内容首次呈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3-12-08 18:14

摘要: 说着沪语的“上海小姐”王琦瑶一登场,就把观众拉回了上世纪40年代的老上海。

12月8日下午,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首次公开排练现场。说着沪语的“上海小姐”王琦瑶一登场,就把观众拉回了上世纪40年代的老上海。演员们全程地道的沪语对白,更是贴近原著小说里的人物和环境,也让观众对这版上海味道的《长恨歌》充满了期待。


启用全新剧本,首次以上海话方式呈现


《长恨歌》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从细腻动人的文字到话剧舞台的生动诠释,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长恨歌》首轮演出于2003年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此后每一轮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海报。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长恨歌》舞台呈现的第20个年头,也是该作首次以上海话演出的形式呈现,并将启用全新剧本,剧中包括第一幕的第一场、第二幕的第二场里的剧情,都是观众从未看过的。


编剧赵耀民感叹:“《长恨歌》这部舞台剧能够演出至今,对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经典的生命力。王安忆老师塑造的经典人物王琦瑶,已经凝固在了上海文化的永久记忆里。”赵耀民把这部极具上海风情的畅销小说浓缩成了舞台上3个多小时的精华。


最贴近原著小说,让王安忆充满了期待


从2003年就参与舞台剧《长恨歌》创排的周小倩,作为此次上海话版舞台剧导演也十分激动。“我参加《长恨歌》这个项目的时间最长,和它有着很深的感情,第一版我就参与其中,直到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四个王琦瑶。尤其是语言一变,就像重新接触了一个新戏,它完全不一样了。”


导演周小倩(左)和《长恨歌》原著作者王安忆。受访者供图


周小倩告诉记者,排上海话版《长恨歌》的动机从2003年就有了,当时编剧赵耀民写了两个剧本,一个普通话版,一个上海话版。考虑到传播效果等诸多问题,第一版《长恨歌》选用了普通话版本,但是原著作者王安忆一直强调,沪语版《长恨歌》剧本更贴近自己的小说,也是她最期待看到的。


如今时隔20年,终于能把上海话版展现在舞台上了,剧组上下都充满了期待。排演前,导演周小倩重读了两遍小说,对原著中的很多细节有了新的认识,她希望在这次演出中能让观众看到更多新的表达。


读台词像背外文?上海演员重学沪语


记者注意到,此次上海话版《长恨歌》剧组的所有演员都是上海人,对他们来说,讲沪语原本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周小倩也表示,之所以在选角时限定在上海演员范围内,就是考虑到他们身上独特的上海味道和《长恨歌》人物气质。


上海话版《长恨歌》排练现场。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然而,进入排练厅第一天,剧组上下却遇到了难题。“我们提前好几个星期就开始对词,可是当上海话转化成舞台上的台词后,每个人仿佛都不会讲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节奏都有了变化,加上有一些非日常用语的台词,根本不是把普通话说成上海话那么简单。”于是,进组没几天,就有演员来找周小倩“诉苦”,自嘲在舞台上讲上海话就像背外文。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周小倩告诉记者,为了让演员们能在台上说一口正宗的“上海闲话”,剧组特别邀请了非遗滑稽戏国家级传承人钱程担当上海话语言指导。后者从上海话的规律讲起,帮助十几位演员一步步提升台词发音。


上海话版《长恨歌》排练现场。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周小倩透露,在排练指导中,钱程对演员们提出了严格要求,他希望在剧中解放前的一段戏里,演员能把上海话的尖团音运用得多一些,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比较讲究上海话的吐字发音。而随着剧情发展,到了80上世纪年代,发音就可以稍微松一点。


钱程则表示,希望通过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吸引更多喜欢上海文化的观众走进剧场,品味剧本文字中的上海味道,也通过演员们的演绎来传播标准的上海话,传承地道的上海地域文化。


据悉,该剧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024年1月7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首演,目前演出票已几近售罄。上话方面透露,剧组正在计划加演,希望让更多观众可以进剧场看到纯正上海版的《长恨歌》。


头图为上海话版《长恨歌》排练现场。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