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三方合力,方能从根本上整治假唱乱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3-12-10 11:23

摘要: 在杜绝假唱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歌手的自律、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三方面形成合力。

12首歌里面,有5首存在问题。日前,有网友在分析音视频后提出质疑,某知名乐团上海演唱会存在部分假唱的情况。一时间,该事件引发的热度不减。截至记者发稿,有关部门尚未公布最终调查结果,但在今年演唱会市场全面恢复、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普通歌迷还是出现在现场的“消费者”,都对假唱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假唱问题引起的关注和讨论,值得各方深思。


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线下演唱会陆续恢复,演出市场全面回暖,在国内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演出经济辐射效应持续放大,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3.46亿元。以此次引发争议的某知名乐团为例,他们今年在中国大陆开唱多达47场,仅仅是在上海站的8场演唱会,入场观众达36万人次,以最低票价合算,演出收入也会轻松打破亿元人民币大关。


所谓的演唱会,通常是指有一定规模的现场音乐演出,并且大多是对外售票的商业行为。要真正杜绝假唱现象,首先要从歌手自身做起,强化自律意识。平心而论,很少有表演者能够在现场演出中,实现和录音棚里反复锤炼一样的完美效果。


每一位歌手都应该认识到,真唱是展示自身实力的体现,是对粉丝和消费者的尊重。人们买票观看演唱会,就是为了感受现场氛围,聆听歌手最真实的声音。如果歌手在现场演唱会还进行假唱,无疑辜负了歌迷的期待,也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自觉抵制假唱行为,理应是每一位歌手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和职业追求。


其次,技术手段的进步应当成为防止假唱的重要保障。现代科技为音乐产业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一些歌手为了追求完美的舞台效果,或是为了规避演唱失误的风险,可能会采用“半开麦”或者“垫音”的方式进行,但这种方式不应占据较大比例。“不完美”本身,恰恰构成了观看现场演出的独特体验之一,歌迷现场听现场会就是听歌手的真实状态。


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入如音频识别、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通过精准打假的方式,有效识别和打击假唱行为。此外,还要厘清假唱与增强舞台效果的技术手段之间的边界。对于那些尚处于灰色地带的“半开麦”等行为,应早日明确其性质,让音乐舞台更加公正、公平。


最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也是防止假唱的关键环节。文旅部颁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该细则还定义称,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


对此,相关部门要明确执法标准,严格执法。对于那些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歌手,应依法予以禁唱等相应处罚,以示警示。同时,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要加强力度,比如设立消费者投诉渠道,对消费者的投诉给予重视并积极处理。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演出组织者也要合理安排场次,让歌手获得必要的休息和调整时间,不能为了赚钱而逾越真实表演的底线。


在杜绝假唱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歌手的自律、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三方面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音乐回归其本质,让每一位歌手都能在真实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真实快乐,从而真正推动我国音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两部门发文规范大型演出市场:实名...

文旅部:经纪人不得为演员假唱、假...

许巍赵雷压轴登场、女声与乐团玩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