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8日,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等共同主办的第18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在市群艺馆拉开帷幕。走过十多年岁月,每年新春与市民见面的“海上年俗风情展”今年将目光聚焦“购物”主题,将充满上海风情的年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市民观众。
当天上午,记者走进群艺馆看到,节庆红已经悄然妆点起各个角落,活动现场年味儿更浓,只见书法家们一字排开,正忙着为市民游客写春联、送春联;隔壁的年俗主题市集上,众多民间手工艺品也已经汇聚一堂,剪纸、糖画、棕编、面塑、蛋雕应有尽有。再往楼上走,你将看到别具特色的“龙行大运”邮票展,还有充满海派风情的“团团圆圆照像馆”。
当然,此次活动的重头戏还属当天全新开幕的“魔都新春购物指南”展。记者注意到,该展览聚焦上海人关于过年购物的有趣风俗和现象,通过丰富形式呈现了如今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购物场景、内容和方式,以小见大展现出申城的烟火人文与城市精神。
“魔都新春购物指南”展览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在海纳百川的魔都,如何吃得“落胃”、穿得“登样”、出客送礼“捂心”?跟随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的介绍,展览的六大板块逐一揭开面纱,其中包括上海迎接新年的各种购物仪式、阿姨爷叔的上海购物往事以及当下年轻人的新春时尚法则等。
展览用近4万字的故事、逾250张照片、40件藏品,提及了100多个场所的约112件海派特产。为了呈现真实的上海味道,主办方还专门邀请了26位从事不同职业的摄影师、插画师、媒体人,走街串巷进行拍摄、绘画、撰写,最终呈现了这一场带着海派年味的展览。
展览中的“上海味道”备受欢迎。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比如许多上海人记忆中的年味是从腊肉中“煍”出来的,为此,展览现场便打造了一幅海派腌腊的壮观景象,腊肠咸肉、咸鸡咸鸭、风鹅门腔……来自五湖四海的腌腊艺术品齐聚一堂,让人垂涎欲滴。
再如最近随着《繁花》热播而持续火爆的“宝总泡饭”,当天也亮相展览现场。上海人为何爱吃泡饭?一碗泡饭如何道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的过去?小小的展板上,一字一句讲出个中缘由。
还有在沪工作的游子们最关注的“春节回老家带什么上海特产”?此次展览也给出了答案,从五香豆、大白兔奶糖、南翔小笼的“老三样”,到蝴蝶酥、杏桃排、奶油小方等新“上海特产”头牌,展览图文并茂地盘点了不少“承包上海人年节记忆”的好味道。
众多民间手工艺品汇聚一堂。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购物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环,涵盖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简简单单的一份年货、一块腌腊、一件衣服、一包红包袋背后,都承载着上海人的真情实感。”联合策展人、上海市民生活指南负责人顾筝坦言,希望此次展览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购物CityWalk”路线,让大家在这个年节里可以多走走,买到适意的年货,也感受上海的“里子”。
据悉,作为市群艺馆龙年春节活动的一部分,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3日。接下来,市群艺馆春节8天不打烊,龙珠书签DIY体验活动、龙年灯彩亲子体验活动、海派面塑亲子体验活动、海派剪纸亲子体验活动等非遗手工活动,及上海故事汇、市民艺术课堂、数字电影放映也将轮番上演,共同带领市民游客在申城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春节假期。
头图为第十八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开幕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