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高曾说:“我希望我的画作能慰藉心灵,就像音乐一样。”如今,随着科技迭代速度的加快,新的媒体技术革新正在助力表演艺术的新发展,梵高的梦想也正在成真。
3月6日至7日,由首席指挥彼得·迪克斯特拉率领的荷兰室内合唱团,将在上海大剧院开启“别克大师系列”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中国内地首演,以别开生面的演出形式为沪上观众呈现科技和艺术交融的新场景。
记者了解到,《梵高与我》是荷兰室内合唱团与意大利视听工作室fuse*共同策划的新媒体合唱音乐会,通过两位标志性艺术家文森特·梵高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作,以及同时代作曲家圣-桑、德彪西、马勒等人的杰作,应用绘画算法及生物识别数据,将视觉和声音、艺术家和观众的情感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全方位的视听体验,身临其境地将观众带回19世纪末的欧洲。
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音乐会的第一部分聚焦梵高的一生,以田野漫步、农民肖像、内心骚动等不同主题的画作,作为梵高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的实体呈现;第二部分则探究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力以及对克里姆特的艺术影响;第三部分讲述了克里姆特风格的演变。
演出曲目则围绕13首与梵高、克里姆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展开,让圣-桑、德彪西、马勒、施特劳斯、勋伯格等人的作品,与两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产生对话,不仅追溯了他们的私人生活和艺术历程,更为叙事增添了新的复杂性。
彼得·迪克斯特拉坦言,希望用《梵高与我》这场演出,通过克里姆特和梵高两种不同视角,同时呼应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等作曲家们的伟大作品,构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桥梁。
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彩排中。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不同,在《梵高与我》的现场,为了让观众沉浸在演出的音乐、叙事和视觉效果中,演出时,舞台后方将放置两个呈V字形排列的巨大屏幕,观众会看到“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和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克里姆特的画作,随着音乐的节奏而移动。艺术家与观众也都将参与到演出中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而影响视觉画面的最终呈现。
据悉,在音乐会过程中,舞台上,32名荷兰室内合唱团成员的表现会被麦克风及皮肤电反应微光传感器(GSR)捕捉;舞台下,一台红外摄像机则将通过人脸检测技术检测并收集观众的情绪,并陆续从观众的脸上提取情绪分析数据,观众将会在这场表演中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多能动性;作为观众与合唱团纽带的指挥,其动作与面部表情也将被分析并插入到视觉呈现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演出时我不仅在指挥音乐、指挥歌唱家、指挥音乐的情感,还在指挥画家的画笔,那一刻真的很令人着迷和激动。”彼得·迪克斯特拉说。
头图为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彩排。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