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碗池现场解说刘文博:羡慕奥运级别的运动氛围,少儿滑手要抛弃功利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4-05-19 13:46

摘要: 以他深厚的滑板底蕴与细腻的情感触角,为观众编织了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滑行,腾空,掌声和欢呼声随之而起。经过连续四天的激烈争夺,奥运会资格系列赛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赛程最长、国内观众也相对最为熟悉的滑板项目迎来两个小项的巅峰对决,各路高手尽放“大招”,精彩场面不断。


场边,我国第一批滑板项目国家级裁判、拥有近30年“滑龄”的刘文博担任现场中文解说,帮助现场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滑板、喜欢滑板。忙碌的工作间隙,刘文博接受了劳动报记者独家专访,通过另一个视角,对于滑板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换一种方式参与赛事狂欢


滑板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进入中国。1993年的一个清晨,刘文博的父亲结束工厂夜班的工作。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商贩脚下踩着一块滑板,背上又背着两块,便出于好奇向商贩买了块滑板,回家后叫醒还在睡梦中的刘文博。


刘文博说,当时他误以为是父亲买了自己最爱的“变形金刚”。虽然只是从电视上看过,但凭着胆子够大,他拿起滑板,直接就从斜坡滑下。“那个年代找不到教练,只能从国外的滑板俱乐部杂志、滑板运动电视节目里摸索滑板技巧,并逐渐学会了跳转、踢翻、转体等板上动作。”刘文博回忆。


滑板现场的好声音来自刘文博。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国较早一代的“滑手”,刘文博早早就开始参加各种滑板比赛,在读大学的时候,拿到了全国业余滑手比赛的冠军。早在2004年,他便开始翻译国外滑板资讯,向国内介绍滑板运动。


“前些年,滑板没有进入奥运会,虽然也有高水平的赛事,但还没有达到奥运会的级别。”这些年,刘文博以裁判的身份参与了不少大赛,去年的杭州亚运会,他也是技术官员之一,“随着滑板进入奥运会,滑板运动在国内的开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了不少高水平的碗池场地。”


对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在中国船舶馆搭建的比赛场地,刘文博也是赞不绝口。“这是中国独立建造的奥运级别滑板碗池,难度与美学并存,赢得选手们的一致好评。”刘文博说,自己在场地上试滑了一下,“感觉加速还是有点困难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也更加钦佩那些在比赛中自如驾驭的滑手。”


碗池比赛精彩瞬间。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一边忙着给观众解说,一边欣赏高水平的滑行,刘文博忙并快乐着。“这么多全球顶尖的滑手过来比赛,我们有很多朋友都是从广东或者是其他地方飞来上海,几个没票的朋友就在门口等着。感觉是非常盛大的节日,自己也很荣幸,能够换一种方式参与到滑板运动在国内的一次狂欢。”刘文博说。


通俗解读让故事在板上流淌


因为常年在滑板领域工作,也经常进行滑板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刘文博对滑板的各类赛事和高水平滑手非常熟悉。


即便如此,为了这次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刘文博依然做了充分准备。“刚开始还是很紧张,在短短45秒的时间里,选手会做十几个动作,英文解说会做介绍,我也要说一遍中文,需要一定的磨合。”刘文博说,通过相互间的配合,两个人找到了契合的工作节奏,尽量以最为通俗的语言,帮助观众了解滑板,了解选手的个性。”


碗池比赛精彩瞬间。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在赛前已经提前做了大量功课的情况下,每个比赛日开始解说工作之前,他还是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岗,细致梳理每位滑手的背景,将英文名巧妙转译为中文,以便解说词更为贴近本土观众。


“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如何将高速运转的碗池滑板比赛,用双语无缝衔接地呈献给观众。”刘文博举例,当英文解说提及基础动作如5050时,他会侧重描述动作的美感与滑手的技巧,让不懂术语的观众也能感受到那份震撼。还有一些动作比如狗撒尿、臭鱼……保持着滑板运动本身的趣味和街头属性,观众在会心一笑之余,也就更容易记住这个动作。


刘文博和现场英文解说留影。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提及滑手,刘文博更是如数家珍。比如说“巴西野兽”佩特罗·巴罗斯,他是巴西国宝级的职业滑手,刘文博特意向观众介绍了“绰号”,“听名字就知道,这位选手的风格会比较凶猛。”


刘文博感慨,滑板的灵魂,在于它的多样性与不可预测,在解说中要尽力捕捉这份真实与魅力。当然,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选手的小故事和特点就需要着重提及,比如,另一位巴西选手阿吉奥更喜欢以杂耍式热身的方式取悦观众,还有一些选手是东京奥运会的金银牌得主,便于观众更专注于这名选手接下来的表现。


中国的年轻滑手还要努力追赶


通过此次比赛来看,中国滑手在女子街式具备一定竞争力,崔宸曦、曾文慧进入到19日的决赛阶段争夺。但在男子街式、男子碗池和女子碗池项目中,中国选手与世界顶尖滑手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夺得杭州亚运会男子碗池冠军的陈烨仅在预赛排名第31位。


碗池比赛炫酷好看。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刘文博认为,滑板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是根本问题所在,以碗池项目举例,国外的很多选手都是冲浪手,还有很多人是滑二代甚至滑三代。“他们自幼浸润在冲浪与滑板的文化中,技巧与风格自然流淌。”刘文博说,中国滑板正在快速追赶,以陈烨为例,他还很年轻,进步也非常快,发挥比较沉稳,把自己的优点,但一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还需要努力弥补。


滑板在中国起步较晚,碗池项目尤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但随着滑板进入奥运会,政府加大投入,碗池设施在全国遍地开花,专业队伍的水平显著提升,跨界选材也为中国滑板带来了新鲜血液。刘文博表示,近些年的滑板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基本上都会配一个小的滑板碗池,通过聘请外教或者到国外训练,专业队的水平提高很快。


碗池比赛瞬间。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特别是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高等级的滑板场地更多。”刘文博经常来上海,会在街头玩耍,也会时常到SMP滑板公园体会这项运动的乐趣,“SMP依然是国内碗池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场地之一,滑起来很享受。”


对于正在玩滑板的青少年,刘文博也给出中肯建议,希望小朋友们不要想着去挣金牌,不要想着去挣赞助、想着出名,“滑板肯定会给你带来伤痛,但也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练习滑板,就一定要排除干扰,去除功利心,注意力全部放在滑板上,融入到滑板之中,才会真正发现滑板的乐趣。”


刘文博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代的中国滑手,一定会水平更高,中国滑板定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头图为刘文博(左)和现场英文解说合影。受访者供图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视频|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开赛在即,...

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最终赛程敲...

一文看懂滑板比赛!比创意拼绝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