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小说成品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5月25日,在智能小说创作研讨会暨《天命使徒》发布会上,国内首篇百万字AI小说《天命使徒》主创团队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感叹道。这是一场文学创作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先锋实验,在王峰看来,未来文学创作或将被AI改变。
AI生成百万字玄幻小说,主创评分“及格”
“我们赋予小说骨骼,AI丰满血肉。”王峰教授告诉劳动报记者,《天命使徒》是国内首部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方式完成的人机融合式文学作品。
智能小说怎么生成的?据了解,团队先对网络小说的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撰写大量提示词。“大模型‘吃’进提示词后,会生成内容,最终形成线索连贯的长篇小说。”王峰说,后期团队对大模型生成的小说进行修改,删除掉重复、累赘的部分,为情节跳跃的部分撰写连接语句,最终打磨成型。
“61分。”这是王峰教授给《天命使徒》打出的分数。“说实话,这篇小说应该处于网游小说的下游水平,分数不高。”王峰教授表示,完成这篇小说人工智能占70%,人工占30%。“我们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不美化它,就是想看看人工智能到底能‘吃下’多少提示词。”
就目前小说的质量来看,可优化空间还不少。比如,尽管小说的线索能保持一致,但是在细节方面存在大量的跳跃和重复,有时候出现的新人物往往没有来历。“整体风格感觉‘中二腔’,少了些‘文学腔’。”
在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对这部智能小说予以肯定。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潘汝对《天命使徒》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这部小说具有天然的完美画面感,非常适合改编为电影或系列微短剧,并称赞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语言对影像的深远影响,预示着未来影视改编的新趋势。
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表示,文学正处于重大转型时代,未来将是“心”文艺与“芯”文艺和谐共存的时代。
文学创作方式或将改变,创意显得更为重要
“未来网络小说必然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王峰教授说,目前一些网络写手已经在使用大模型作为工具,来提高写作效率。“一个勤奋的网络写手写作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一年,通过机写方案,完成这一体量的作品大约需要一个半月,未来或许缩短为两至三周。”
AI会冲击文学创作吗?王峰认为,人工智能暂时不会影响到目前已成名作家的文艺创作,因为他们不会大量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他们的作品依然具有稀缺性。但对于网络文学创作或许冲击力更大。“这样就显得创意更为重要,人工智能是在大量提示词指引下工作,写作者掌握‘方向’和‘创意’。”
人工智能在重塑文学创作,文学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王峰告诉记者,他还开了“大模型与创意写作”的通识课和专业课。“我给学生留的作业就是利用大模型写一篇五万字的中篇小说。”在这门课上,同学们用大模型辅助,生产出不少质量不错的“剧本杀”、短篇小说等作品。
计划建立人工智能写作平台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还就AI小说创作中的版权问题、伦理道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嘉宾提出,在感受AI给文学带来新可能性的同时,还需关注这一新产物的不完善之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孙晓忠教授对此表示,人工智能小说如何回应与现实的关系,以及AI语言本身的透明化、书面性过强等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他们也呼吁业界和学术界加强合作,从这次AI参与文学的“智能小说”,到其他诸多艺术领域中的运用与思考,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艺术生产方式的新突破。
此外,王峰教授团队透露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智能小说的发展。他们计划缩短创作时间,通过优化算法和提高模型性能,让人工智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作品的创作。同时,团队还将努力模拟人类作家的文风,让智能小说在保持高质量内容的同时,更具个性和魅力。
王峰教授团队计划建立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平台,为公众提供自动写作服务。这个平台将汇集大量的创意和素材资源,让用户能够轻松地进行长篇小说创作。通过人机融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对长篇小说写作感兴趣的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这个平台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文学创作的普及和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头图为AI生成的《天命使图》小说插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