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京剧遇上电影,中国传统戏曲将在大银幕上如何绽放?6月2日下午,伴随着京剧电影《贞观盛事》亮相上海百美汇影城,由上海市群众文化艺术馆、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闪耀国际的佳作
大学生、职场白领、外国孩子都爱看
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脉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今年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时又正值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鼓励全民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申城将于6月2日至9日在上海国泰电影院、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科技影城、和平影都等10家影院展映5部非遗传统戏曲电影。
这些电影均为国家一级导演滕俊杰执导,并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比如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曾在2015年斩获第10届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最受欢迎外国影片”奖;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曾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昆剧电影《邯郸记》荣获2023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艺术贡献”奖;沪剧电影《敦煌女儿》曾斩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京剧电影《贞观盛事》海报。受访者供图
当天率先展映的京剧电影《贞观盛事》是2020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观影的人群里,不仅有喜爱戏曲的京剧票友团,还有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职场白领们,几张外国面孔更是惹人注目。他们目不转睛地欣赏着京剧电影《贞观盛事》,其中就包括电影《爱情神话》里的中德混血小演员玛娅和她的弟弟,两个金发碧眼的孩子对电影中京剧的唱念做打兴趣满满,不时向一旁的父母请教,还表示要把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告诉更多外国同学。
3D、8K、全景声
电影新技术为古老戏曲赋能
导演滕俊杰十分欣喜,“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就是以戏曲为题材。如今100多年过去了,中国电影和中国戏曲仍在双向奔赴。”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得益于传统戏曲的博大魅力,另一方面离不开创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不断赋能。
滕俊杰告诉记者,近10年里,他陆续执导了8部戏曲电影,除了此次展映的5部,还有3部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捉放曹》和《锁麟囊》。“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和新科技、新技术如何在电影里创新融合?这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重要课题。”
导演滕俊杰(中)在《曹操与杨修》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一步步摸索,但滕俊杰很清楚,无论怎么走,有一个原则不能变,那就是——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要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去挖掘经典戏曲作品的魂,在绝不违和戏曲表演范式的同时,做出符合当代电影观众观影心理的适度调整是需要的,用最新的电影科技赋能更是创新的修为之一。”
于是,尽管在低成本创作的条件下,滕俊杰的每部影片仍能呈现“新花样”。以此次展映的3部京剧电影为例,其中就采用了3D、全景声、8K等电影最新科技。昆剧电影《邯郸记》甚至用人工智能VR技术创作了一分半钟的片段,这也是国产电影里较早使用该技术的。
坚持一剧一策
“小、正、大”仍是未来之路
滕俊杰坦言,经典永存,关键是怎么创新,自己采用新技术的最终心愿,就是想让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文化,插上当代科技的翅膀,与今天的年轻人有更多交汇点。因为“戏曲是一座宝藏、富矿,我们希望能用新的科技、新的开采方式将它更多挖掘出来,让它拥有更多可能性。年轻人也许没有去过剧场,但一定去过影院。用电影方式做桥梁,以科技赋能,让年轻人接触到中国的戏曲,帮助他们找到美妙的感受,再回去剧场看实体表演,感受戏曲不可替代的呼吸感。”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海报。受访者供图
当然,在这座富矿中,可选择项有很多,如何筛选呢?滕俊杰认为,剧目本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含量是最主要的;其次要考量艺术家们的呈现效果;第三,坚持一剧一策、一剧种一方案,保证每一次创作都是真诚的、专业的、符合剧目和剧种本身规律的;第四,“小、正、大”依然是未来之路,即坚持创作低成本、内容正能量、电影大格局。
“戏曲电影是我的事业,我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条路很难,但我们不以钱少而不为,不以和寡而不为,一切才刚刚开始。很庆幸,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文化自信的大时代,得到了许多方面的支持,尤其在国风热潮之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正走进影院,通过大银幕靠近中国戏曲,爱上中华文化,我相信,中国戏曲电影的未来非常可期。”滕俊杰说。
头图为“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海报。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