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节的存在就像聚光灯,把那一束光投射给年轻的导演。”6月20日晚,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各大奖项逐一揭晓,华语片《这周五的游乐场》斩获“最佳影片”。
诞生于2004年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奖”,今年迎来“20岁生日”,去年刚刚升级为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20年来,这个平台以发现和培育新人新作、扶持亚洲新兴电影力量为己任,挖掘和推出了宁浩、万玛才旦、新海诚、曹保平、李霄峰等一大批如今已活跃在行业一线的知名导演,促进亚洲电影散发多元活力。
从创设之初仅有不到100部参赛作品的起点,到本届电影节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4部作品报名参评,且入围该单元的11部作品均为全球首映,亚洲新人单元的专业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青年电影人张旭煜凭借《鱼刺》荣膺最佳编剧奖。颜筱依 摄影
本届上影节亚洲新人单元的入围作品类型丰富。最终,萨提亚·兰詹凭借在《以火之名》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印度女演员贾亚士里因其在《异羽之鸟》中的精湛演技摘得最佳女演员奖。同样来自印度的导演阿比拉什·夏尔马,凭借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以火之名》获得最佳导演奖。
入围的几部华语片同样表现出色,张旭煜凭借《鱼刺》荣膺最佳编剧奖,广告导演曾志的首部电影长片《这周五的游乐场》斩获最佳影片,黄绍辉凭借《栖身塔》摘得最佳摄影奖。
华语片《这周五的游乐场》获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奖。颜筱依 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黄绍辉与亚新奖颇为有缘,今年是他第二次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他就曾凭借《向阳的日子》提名亚洲新人单元最佳摄影,那部影片的导演也是《栖身塔》的导演。
当天,亚洲新人单元颁奖典礼还增设了一个特别环节,即向已逝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导演万玛才旦和何平表达致敬和缅怀之情。大卫·波德维尔是首届亚新奖的评委之一,万玛才旦曾凭借其自导自演的首部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荣获第9届上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而何平曾担任2007年上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主席。
他们是亚新奖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亚洲电影不断向前的有力推动者。组委会表示,有热情、有温情、有感动,精神的传承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人培育体系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有担当的电影节的使命所在。
上影节“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颜筱依 摄影
亚新20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导演宁浩在重温当年自己入围亚新奖的情形时感叹,“一个行业一定要有最新鲜的血液,最年轻的怪兽,最肆无忌惮的那些创作者。”
2021年金爵奖主竞赛评委会主席黄建新表示,亚洲新人意味着电影的今天和未来,“青年人永远能发现最新的东西,我们潜意识里释放出来的、能够突破固化印象、推动想象力的东西是亚洲电影最宝贵的。”
创办并一路见证“亚新”成长的制片人沈旸说,“新人一定是一个产业的活力所在,任何一次美学潮流的更新也好,产业的迭代更新也好,都是因为新人要去勇敢的表达,要去打破之前的规则。新的世界一定是由新人的勇敢来推动的。”这正是“亚新”诞生并持续至今的价值所在,也是它未来面向世界持续传递亚洲电影之声的源动力。
头图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颁奖典礼现场。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