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经典沪剧《大雷雨》唱响,日前,由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携手上海沪剧院共建的“外高桥沪剧传承美育基地”正式揭牌。未来,这方传承传播沪剧文化的新舞台,不但会频频唱响让人魂萦梦牵的“申曲”,还有望收获更多沪剧“接班人”。
沪剧作为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抒情的唱腔和精致优雅的扮相总能打动观众,让人从中感受特别的“上海腔调”。而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自去年六月启幕以来,凭借一系列高质量演出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成为了深受周边市民喜爱的文艺据点。
据华人文化剧院运营负责人陈西加介绍,“过去一年,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逾140场演出,其中几场沪剧演出尤为火爆,沪剧在外高桥有着比预期更庞大的受众群体,这让我们既意外又欣喜。”外高桥沪剧传承美育基地由此应运而生。
为助力基地打造,华人梦想和上海沪剧院精心策划了沪“聚”外高桥艺术普及系列演出。14场沪剧演出涵盖经典传统剧目、“点播率”极高的折子戏以及韵味悠长的清音会等多种形式,将让喜爱沪剧的市民观众一饱耳福。
外高桥沪剧传承美育基地揭牌现场。受访者供图
同时,为了通过沪剧进一步传承传播沪语,基地还将推出沪剧艺术鉴赏、沪剧艺术交流指导、沪语方言普及等一系列趣味性十足的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沪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开幕当天演出的沪剧《大雷雨》根据吴琛话剧本《寒夜曲》改编。1950年由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首次搬上沪剧舞台,1979年经过改编整理在舞台传唱至今。正值暑假前夕,《大雷雨》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还有许多时髦外婆带着孩子来“观摩学习”。打扮“登样”的刘华当天特意带着外孙女赶来看戏。“现在上海小囡从小讲普通话,乡音都要忘记了。有机会来看看沪剧,听听正宗上海声音,希望她能多多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座老百姓家门口的剧院,在提供市民艺术养分的同时,也承担着助力社会大美育、传播上海声音的职责。陈西加坦言,“在社区群众中传播与普及沪剧、沪语文化,一方面是为了让大众了解和欣赏这一本土非遗艺术;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沪剧表演以及美育课堂,加大对沪剧特色文化社会大美育的建设,助力更多市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丰硕成果。”
头图为沪剧《大雷雨》剧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