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主题活动内容之一,7月11日至12日,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在天蟾逸夫舞台完成上下集全本首演。上海评弹团的老将新秀们齐聚一堂,将传统的“说噱弹唱演”等十八般武艺悉数用上,在琵琶三弦声中将一段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隐蔽战线故事娓娓道来。
这是上海评弹团继《高博文说繁花》后,又一次以吴侬软语的独特讲述方式将海派文学精品跃然舞台之上,不仅让翘首企盼许久的观众书迷们过足了瘾,在台下全程观演的原著作者孙甘露也不禁赞叹“编得好、导得好、唱得好、说得好、演得好!”
一部25万字的长篇小说被浓缩成300分钟的舞台作品,《千里江山图》掀起红色热浪背后,离不开上海评弹团“求新而不忘本”的创作初衷。
上集“瘦身”下集“用情”
全本首演紧凑又烧脑
由上海作家孙甘露书写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讲述了在1932年中国共产党上海秘密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决定重建绝密交通线的背景下,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
斩获茅盾文学奖时,该作的授奖词上这样写道,《千里江山图》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孙甘露的叙事明暗交错、光影流转,节奏急管繁弦,在静与动的辩证中保持着沉思与抒情的舒朗开阔,这不仅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向度,也为舞台作品提供了高质量的文本来源。
黄海华、高博文(右)演绎评弹《千里江山图》。受访者供图
早在小说问世不久,上海评弹团就开始酝酿排演评弹版。不过,对于这样一部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文学作品,如何用两个晚上完成评弹演绎,对剧组上下都是巨大挑战。
首先就是剧本改编,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编剧张裕终于有了突破,他删繁就简,将上集的笔墨浓缩在陈千里、易君年、凌汶三人身上,聚焦陈千里临危受命奔赴上海,在特务筑起的铜墙铁壁之中智取金条、甄别真假“西施”的传奇故事。下集则围绕“如何救出浩瀚”的钩子,讲述了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斗智斗勇的故事。
去年11月,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上集)率先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大获好评。随后剧组趁热打铁,一边对上集的烧脑剧情进行再“瘦身”,一边为下集的抒情戏份作铺垫,最终在此次演出时将全本内容浓缩至300分钟左右。
从书台到舞台
视听立体呈现的高密度之作
“风雨暗河山,信念铭心底,重任一肩担。凭慧眼,识别人与鬼,具肝胆,热血洒尽心也甘……”7月11日晚,伴随着陶莺芸唱响的主题曲,天蟾逸夫舞台的大幕缓缓拉开,两把木椅、琵琶三弦,映衬着“千里江山”的四块木制屏风以及投射斑驳陆离影像的大屏映入观众眼帘,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的舞台在传统之上,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新意。
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的舞美令人耳目一新。受访者供图
导演王昕轶告诉记者,这是评弹艺术从书台到舞台的一次飞跃。“在感官上,过去听评弹往往是在书场或茶馆,如今在大剧场,我们希望给观众带去视听多重体验。”因此,王昕轶打破传统思路,在舞台调度上引入了许多现代剧场手段,比如借助多媒体投影把观众拉回上世纪30年代的情境,营造谍战戏的氛围感。
再如不同于以往评弹演出中一个演员往往要“起”多个角色,这次演员的角色相对固定,而且灯光与上场的走位也更接近戏剧作品,让原本比较平面的评弹舞台变得更立体了。听觉上,立体声效的氛围感拉满,也让老听客们有了不一样的听书体验。
加上讲述人、戏中戏、闪回等戏剧甚至影视元素的运用,用王昕轶的话说,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是一部高密度作品,它在单位时间里抛出的内容信息、输出的情感浓厚、体现的表演艺术等,都让其更像一部电影。
求新不能忘本
多种流派唱腔同台流芳
求新,并不意味着忘本。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直言,此次《千里江山图》的创作恰恰是对评弹本体特征的一次回归,所有的创新也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为了尊重评弹的艺术特质并将其放大。
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剧照。受访者供图
“在下集的创作动员会上,我曾对剧组演员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不只唱流派,更要塑造角色,要让观众听得过瘾、看得感动。”据高博文透露,此次演出前,剧组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封闭排练,期间演员们打破门户之见,不断广采博纳,不仅运用蒋调、张调、杨调、薛调、俞调、陈调等多种传统流派,还吸收了翔调、尤调和邢晏芝、赵丽芳等多位当代名家的唱腔和唱法,为表达人物内心、抒发情感、升华思想推波助澜。
剧中饰演陈千里的黄海华深有体会,“传统评弹演出,一个演员一场可能只有两段唱,但在《千里江山图》中,上下集加起来我要上8场,海量台词,每一段的情感和唱腔可能都有所不同。如何紧贴剧情、准确表达,需要反复精雕细琢。”即使是已经进团十余年的黄海华也不禁感叹,这是自己遇到的挑战最大、突破最大的一部作品。
年轻一辈更不必说,此次首演的《千里江山图》(下集)迎来了侯骁晟、姚依依、杜辰宗等“90后”的加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角色,上海评弹团一贯的“传帮带”传统前来助力,高博文、吴新伯等主演全程坐阵,通过对人物气质的精准拿捏和把控,为几位年轻后辈“现身说法”,使得书中的各个人物都可知可感。
青年评弹演员在《千里江山图》中得到历练。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评弹团就开创了“中篇评弹”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数十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经典。以评弹方式将文学精品《千里江山图》呈现在舞台之上,可以说是对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一次巧妙融合和集中展现。
更重要的是,评弹艺术“说噱弹唱演”变化无穷,散是满天星,未来不仅可以在大剧场里继续以上下集全本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如积木般拆零整合,是文艺党课的绝佳素材。“我们希望把这部作品以多种样式带进校园、社区、剧场,传递传承评弹艺术之美,也将《千里江山图》中的红色基因和精神送达更多观众身边。”高博文说。
头图为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剧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