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书展大客流遇到集章热,出版社和读者都“卷”出了新高度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4-08-17 19:10

摘要: 上海书展的“不成文定律”,你听说过吗?

近两年的上海书展,流传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如果你看见某个展位前大排长龙,不用疑问,直接排去吧,那里的印章一定很好看。”


尽管也许最初,盖章、集章最初只是为了刺激图书消费的辅助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各家出版社的持续“互卷”不断发力,如今,盖章已然成为了市民读者逛书展的“主流玩法”之一。


集章区人头攒动。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集章届也有自己的“顶流”


各大社交平台中,只要在搜索栏中输入“书展盖章”,各种攻略、分享的帖子热度颇高,从路线到样式再到消费金额应有尽有。诸如北京科技出版社的大熊猫福宝印章、上海发布展台的书展印章、上海图书有限公司的红楼梦印章等,都是妥妥的“顶流”。


8月17日是今年书展的首个非工作日,毫无意外地迎来了大客流冲击。整个上海展览中心游人如织,有些热门展馆几乎是水泄不通。在排着长队的集章人群中,记者遇到了捧着厚厚A6笔记本的读者谭女士。


“这已经是我的第二本集章册子了,今天午饭都是在书展里的快餐点解决的,目前距离收集到百枚目标还有点远呢,”她笑道,“简直有点西天取经的意思,需要到处排队打卡,不过还是值得。”


她向记者展示了手中的集章册,里面有单个的大章印,也有由几个小章印组成的系列,排列错落有致,仿佛一本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图卷。“这还不算什么,我们读书群里还有好几个人比我‘卷’多了!他们才是真的大户。”


“在多元化的消费业态中,读者也有购买和收集文创产品的需求。”上海人民出版社何亮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集章的流行从上海世博会开始就已有之,它其实承载的是一种文化属性。


“从文化产品的角度来讲,大家的表达和共情是很重要的一个诉求;阅读是读者与书、与作者、与社会的对话,而文创受欢迎,也是因其与读者产生共鸣或共情。”他说。


古籍社《诗经译注:彩图玲珑本》的书章。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集章也是一种阅读的延伸


另一边,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展位上,不少读者围聚在一起,“好美啊”“这也太好看了吧”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作为用白话民歌体逐句对译《诗经》的第一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程俊英的译文,生动还原了《诗经》时代先民的生活与情感。在《诗经译注》出版40周年之际,上海古籍出版社全新推出了《诗经译注:彩图玲珑本》。


将这两册轻盈、精巧的小书握在手中,可以看到它分为“国风”“雅颂”两卷,采用特种艺术纸和环保油墨印刷,重量还不到500克。而采用的32开“空脊锁线”形式,更显出其玲珑之美。


责编闵捷告诉记者,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诗经名物图解》,由江户儒医细井徇与京都名匠所绘,分为草、虫、木、禽、兽、鳞六部,是研习《诗经》鸟兽草木的上佳资料。


“所以我们这次出版的版本,除了完整收录《诗经名物图解》6部200多幅名物彩图之外,还搜罗了橘国雄、毛利梅园、岩崎灌园等江户名家的数十幅作品,像《桧风·隰有苌楚》的苌楚、《曹风·鸤鸠》的鸤鸠、《小雅·常棣》的常棣等,都是之前非常罕见的诗经名物图。”她说。


最让现场读者感到惊喜的,则是为了配合这次书展,古籍社还特别制作了“常棣之华”——《诗经译注》出版40周年限量套色印章,由本书的责任编辑闵捷在为读者进行手工钤印。


这枚套色印章需分三次套印才能完成,共有棕、绿、粉三色,右侧以繁体字标注着“《詩經譯注》出版40週年紀念”,左侧则是作者程俊英的签名,一株常棣破土而出,亭亭而立。先秦时代的草木清风仿佛瞬间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程俊英曾说:“译诗只是为读者砌几道台阶,让他们拾级而上,登堂入室,去领略《诗》的真谛。”如果将译诗比作踏入文学殿堂的几道台阶,那么这枚书章就像是台阶前的一段花径,为之增色,引人入胜。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们在书展上集章,是那种‘收集癖’行为,或者只是为了跟风凑热闹,但如果你去深入了解,会发现这些书章同样也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读者谭女士说,“对我来说,这同样也是一种阅读,一种延伸。”


头图为上海书展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买书的方式明明那么多,但是选择上...

中美大学生走进姚明母校以球会友,...

“一个人40年的学术长跑”如今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