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至10日,由钱珏编剧、马俊丰导演,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原创话剧《同学少年》将作为开学季“第一课”亮相中国大戏院。
该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抗美援朝之际的故事,四名初中生将国家危难放在第一位,瞒着父母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战争前线运物资、救伤员,并以文艺兵身份为一线战士送去心灵良药。
故事原型脱胎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的几名学子——李茂新、来纫秋和肖友砚,2022年,这段上海往事被其中一位“少年”的女儿李菁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在《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中。
“我爸爸13岁的时候就和比乐中学的四个同学一起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最后大家能一起活着回来,简直是奇迹。如今他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的友谊依然纯真。”李菁考虑到几位老人年事已高,记忆的阀门有时开有时关,“我想总要有人帮他们把这段历史记下来,就算最后只有一个人看着开心,也是值得的。”于是有了纪实文学版。今年,上海戏剧学院又牵手黄浦文旅集团将其搬上舞台,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展现了青年学子为国家和民族大义毅然走上战场的英勇与无畏。
原创话剧《同学少年》主创团队分享幕后故事。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大剧院后台,最初听说要导一部抗美援朝主题的作品,导演马俊丰内心是拒绝的。“战争题材优秀作品有很多,但同质化趋势也很厉害,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推陈出新。”但在看到《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后,他被少年的果敢和勇气深深感染,心里也有了底气和热情。看完钱珏的剧本,这种震撼再度升华。
据了解,编剧钱珏用歌曲、快板、小提琴以及中国诗词将作品的艺术情感层层推进,比如以《沉思》为代表的小提琴曲目舒缓了紧张的剧情又将情绪推到顶峰,辛弃疾的诗又让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仿佛近在眼前。不仅如此,作品在保留口述实录和剧本中浓墨重彩的桥段的同时,还运用灯光让朝鲜战场和上海小家的两个时空场景进行了重叠。
马俊丰坦言,“创排话剧《同学少年》,我们力求用艺术的真实碰撞历史的真实。”避免多媒体和繁复的舞台形式喧宾夺主,而是“返璞归真”,让观众注意力聚焦于演员的表演。在他看来,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是同学少年的家国大爱,是青春的内心激荡的情怀。“我们的演员平均年龄21岁,我要做的就是展现他们的赤子之心。”
头图为《同学少年》改编自纪实文学《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