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辰光,侬来了伐?”指着墙上展陈的老照片,几位上了年纪的居民回忆过往,聊得热火朝天。他们来自复旦小区,是特意走了几步路,到一墙之隔的凉城三村小巷美术馆参观。
8月29日,位于上海虹口凉城街道的复旦小区和凉城三村居民,将两把“钥匙”在小区内的美术馆内挂牌,也正式开启了两个社区的美术馆共融计划。
从乱设摊到小巷美术馆
小巷美术馆地方不大,从外面看就是一幢白色小屋,外表很简朴,被三棵松树环绕着。室内却是标准的美术馆配置,展览布置成了三个专题分类,屋厅上拉膜灯箱全照明,在有作品和文字墙面配以筒灯,图书与标签卡与墙面组成的总体视觉关系,增强了这个曾经的居民读书区的美术馆气质。
墙壁介绍小巷美术馆由来。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而入门处的墙壁用丝网印刷的方式,用标准的印刷体,讲述了凉城三村和小巷美术馆的由来:
凉城三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最初的办公所在地,位于小区东南面与复旦小区一墙之隔的四间独立小屋作为配套设施同建于此时。10年前,小区整治设摊问题,该处改建成小巷书屋暨活动室,成为小区居民读书聚会的空间。
居民的手印也会在未来成为雕塑作品的一员。受访者供图
2023年,受街道委托,“社区枢纽站”的艺术家多次考察该处。因其屋简朴而又有独特的三棵松树作为环境,并具有凉城历史始发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又毗邻复旦小区和社区学校,所以用“美术馆式的读书会”理念进行微更新,使其兼具读书活动使用功能及美术馆兼容空间的艺术功能,升级为凉城新村街道城市微更新中的“小巷美术馆”。
今年夏天,小巷美术馆的第一场展览“凉城故事:9张老照片与居民口述”和居民见面了。9幅老照片提供了凉城三村的旧貌信息,通过挖掘居民讲老照片的潜力作为小巷美术馆的开馆。
雕塑作品设计稿。受访者供图
今后,不仅居民们可以随时来小巷美术馆看书、看展,享受家门口的艺术空间,接下来,著名雕塑家李秀勤还将为“小巷美术馆”设计一座石雕作品,该作品将以社区互动关系为题,兼顾照明与艺术,寓意通过文化维系力形成具有温度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就在当天,复旦小区和凉三小区的数位居民一起按下手掌拓印,这些居民的掌印就会出现在石雕作品上。
两个小区通过艺术破墙交流
在虹口区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这是凉城新村街道改造的第二个艺术社区项目。与凉城三村一墙之隔的复旦小区,也在今年春季,将一座废弃的门卫室内打造成了一座美术馆。“新年神树:刘玥个展”成为了门卫美术馆的开馆首展,这个带有三星堆元素的展览,也正好对应着上海近几年连续呈现的博物馆三星堆文物展。
居民参观门卫美术馆。受访者供图
项目策划者、“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介绍,门卫厅刚刚清空杂物时,不少小区居民好奇这里怎么转变成美术馆呢?“不怕不起眼的空间而是怕过度的美化设计装饰,它也不在乎大小,而在乎小区共建过程和美术馆的专业度如何结合在一起。”
一处是门卫美术馆,一处是小巷美术馆,因为两个小区相邻,所以,8月29日的“钥匙挂牌”是社区学校与两个居民区的特别活动,他们自主完成一件观念作品,即用小巷美术馆的两扇更新的玻璃门特制了两把造型钥匙,由社区学校主持,启动两个居民区的社区美术馆共融计划。
小巷美术馆可以观展,也可以阅读、座谈。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复旦小区居民、门卫美术馆轮值馆长徐捷蔚说,她喜欢看书,也爱逛博物馆。“小巷美术馆的位置非常好,凉一、凉二、凉三、凉四、凉五以及复旦小区,都在它的附近。以后,我们很多居民都会经常过来。”
其实,之前的复旦小区和凉三小区居民并没有什么往来。由于两个小区道路交错,复旦小区的部分居民还曾经提出要安装门禁,一度让凉三小区的居民不太愉快。“你们装门禁方便了,可我们附近的小区居民乘坐公交就不方便走路了,这怎么行?”徐登玖说,“还好这个方案后面被居委会和其他居民否决了。”
而随着两个居民区社区美术馆共融计划的开展,两个小区的居民忘记了小区的围墙和界限,可以经常走动,共享艺术之美。
微更新式美术馆走入居民生活
“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策展人王南溟是两个社区美术馆的改造者和推动者。十多年前,王南溟就开始着手让美术馆走出来、让艺术进入社会的工作。2018年,他正式发起成立“社区枢纽站”,集结一批专家共同下沉社区。
居民在参观凉城新村老照片。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他介绍说,从2023年开始考察到2024年先后完成的“门卫美术馆”和“小巷美术馆“,虽然空间很小但艺术流动范围很大,将凉城街道社区学校的所在地联合复旦小区和凉城三村形成一个艺术社区场域,以艺术赋能城市更新是一条独特的路径。
社区美术馆的功效不能仅以空间面积来衡量。居民区的动线范围都是社区美术馆的范围,达成了有社区就有艺术的实际效果。因为有了展览,就有了艺术家工作坊和讲座。如今,凉城新村艺术社区的氛围渐浓,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学生前来打卡、做志愿者,并进行调研。
策展人王南溟介绍小巷美术馆。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虹口高级中学9位同学,自今年3月起参加“凉城艺术社区营造”项目,围绕“艺术与社会治理”自拟研究课题,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门卫美术馆”开展了《从现代绘画到当代绘画的基本要求》、《光之艺术的演进》学术讲座、《扎一朵彩云》艺术家亲子工作坊、“看见不一样的凉城”艺术社区打卡等活动。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景观学系研讨课,复旦大学人类学教授潘天舒教授的研究生专题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共建艺术社区计划”都放在了这里。
王南溟说,因有艺术,小区无墙。门卫美术馆和小巷美术馆虽然空间很小,但艺术流动范围很大。当凉城街道社区学校的所在地联合复旦小区和凉城三村形成一个艺术社区场域后,居民之间、居民区之间、居民区与社会之间,都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还刚刚开始。
头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