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响起,9月6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十周年音乐会,在余隆、曹鹏、侯润宇、张洁敏四位指挥的接力执棒下精彩上演,钢琴家刘晓禹、大提琴家秦立巍、男中音歌唱家马蒂亚斯·格内等一一亮相。
侯润宇自弹自指重现38年前精彩一幕
庆典音乐会上,音乐总监余隆率先亮相,《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作为瓦格纳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强有力的全奏为该场音乐会拉开序幕再合适不过,随后庄严悠扬的旋律也将上海交响乐团145年来的蓬勃征程娓娓道来。
自2009年上任音乐总监以来,余隆带领上交进入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从常年坚持委约创作,开展高规格的国际巡演,到成为第一个签约DG的中国乐团,上交总是有意识地融入中国元素,不断将中国声音推向世界舞台。
在余隆看来,“交响乐是世界的语言,无须翻译,它是讲述中国故事最好的语言之一。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感受到,什么是东方的唯美、东方的思维、东方的哲学和境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侯润宇自弹自指重现38年前精彩一幕。上交供图
随后奏响的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侯润宇身兼指挥与钢琴独奏双职。“1986年初,刚刚公派留学归国,我就在上海音乐厅的汇报音乐会上自弹自指了莫扎特的协奏曲。”此次时隔38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已经79岁的侯润宇不禁感慨,“时间真快,上交自己的音乐厅都10岁了,从硬件到软件都有了质的变化,很高兴见证了乐团不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变得越来越有规模、有水平。”
99岁曹鹏见证上交从中国走向世界
当天上半场尾声,99岁高龄的指挥家曹鹏惊喜登台,献演了苏佩名作《轻骑兵》序曲。演出前,身着黑色西服的他坐着轮椅来到后台,看到那么多年轻的演奏家,曹鹏十分欣慰。“我是1961年从莫斯科留学归国后就进入了上交工作,也算是解放后上交的第一代指挥,对这里感情很深。”
曹鹏还记得,1975年自己率上交首次走出国门,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演出的情景。“他们不知道中国还有交响乐,以为就会演奏二胡,但是我们让海外观众听见了中国交响的声音,当地观众也非常热情,唱着歌跳着舞用最高礼仪欢迎我们。”曹鹏说,从那时起,上海交响乐团在国际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自己非常欣慰,“也希望在我100岁的时候,还能有机会再次指挥上交。”话语间,轮椅上的曹鹏眼眸深邃,仿佛透过时光又见到了舞台上青年时的自己。
99岁高龄的指挥家曹鹏再次执棒上交。上交供图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在上交悠久的历史中,最宝贵的传统就是“敬业”二字。“刚进乐团就时常听老一辈演奏家讲起当年的故事,感动于他们对音乐的追求、对细节的坚守。”也是依靠这份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14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行至今日,凝聚成了余隆口中“梦幻般的音色”。比如当晚的返场曲目《良宵》,原为刘天华创作的民乐作品,老团长黄贻钧以西洋技法为其重新配器,赋予这首经典的旋律全新的演绎,上海交响乐团曾在琉森音乐节、拉维尼亚音乐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顶尖音乐节上奏响该作,将之推向世界舞台。
10年2696场演出,观演人次超150万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当天,也是上海交响音乐厅10周岁的生日。2014年,13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迎来了自己的“家”——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马鞍形的外观,四色混制的墙砖,申城市民总是亲切地称它为“馄饨皮”。这是国内第一座“全浮音乐厅”,为避免最近相隔仅有6米的地铁振动影响,整个音乐厅“悬浮”在300个隔振器之上,曾让无数人惊叹。
据统计,开厅10年以来,已经累计有2696场演出在这里上演,观演人次超过150万。“那种像灵魂一样的东西是可以留在音乐厅里的,不同年代的人在这里感受灵魂的对撞,也能分享刹那间的感动。”作家陈丹燕作为音乐厅的老朋友如是感慨。
“站在上交145周年的新起点,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与所有的音乐家一起,更好地为这个城市服务。”音乐总监余隆直言,自己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支乐团可以变成“城市之光”,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增添色彩。
头图为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音乐会现场。上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