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野趣生活遇上跳蚤市场!一个小展在社区美术馆落幕,更多艺术种子却在飘入日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4-10-21 18:43

摘要: 每年都有的居民亲子跳蚤市场活动从保利叶之林小区内移到祁连公园的宝山社区美术馆外平台。

10月20日下午,当丝丝飘洒的细雨暂歇,风景如画的宝山社区美术馆门前,一片小小的跳蚤市场热闹开启,引来不少的市民和孩童驻足,与室内的“野趣生活”人与自然插画展相映成趣。一边是生活,一边是艺术,这样的结合不仅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艺术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放大了艺术的平等性


约240平方米的宝山社区美术馆里,由闲置的茶室更新而来,论面积,与专业美术馆没法比。夹在保利叶之林、滨江公园壹号等几个大型住宅区之间的它,却显然放大了艺术的平等性。


“美术馆有资源,我们有人群需求,供需结合做了这些活动。”保利叶之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卢燕华表示,周边有不少幼儿园与中小学,还有三个大型小区,共1570个家庭,“艺术进社区”活动满足了很多居民的兴趣与需求。


风景如画的社区美术馆门前,跳蚤市场很热闹。周海霞 摄影


现场,小小的跳蚤市场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家长与孩子们忙着摆放、标记价格。“边跑边艺术小组”则成为一种链接,将生活与室内的艺术作品链接,来自上大美院的几位志愿者忙碌地帮助居民创湿蓝晒绘画,一些刚完成的蓝晒作品随风轻轻摆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马琳也是当天活动的工作人员,从中午抵达现场开始忙碌布置,直到下午近两点钟,她与上大美院的几位学生志愿者还没有吃午饭。


参观者的留言感情真挚。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野趣生活”展是从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藏品中精心挑选了与植物、昆虫和小动物有关的45幅插画作品进行展出。看着现场的展陈,策划不少大型展览的马琳也很感慨,“很多人说,你们的作品怎么布置得那么平、那么齐,因为我们都是最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馆内的留言簿上,中文或英文的文字,老人或者孩童的笔迹,透露着他们对这座小而美美术馆的喜爱。轻轻翻看,马琳更是欣慰,“你看,天气不好的时候,可能只有三五个人过来,但天气好的时候,参观者却可能达到四五十人。”


让居民担任流动馆长


专家级的马琳只是辅助,宝山社区美术馆的日常工作由居民中涌现的“流动馆长”负责。目前已吸引不同年龄、职业的40余位市民踊跃报名,两人一组,一个月一轮换。


居民在现场制作的蓝晒画。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牵头创办社区美术馆的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策展人王南溟则志愿担任馆长助理,调动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社会学院等丰富的社会资源,随时提供专业支持,也与素人馆长们激荡灵感。


王南溟认为,艺术力量“可以如野草般在基层社区蓬勃生长”,由此引发更加深入的探索:社会大美育能否超越优质文化资源的单向配送,成为专业与大众之间双向、多元的碰撞与激荡,能否调动起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不仅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让艺术融入社区治理,带来正向的催化作用?


居民在社区美术馆参观。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我们这些大学老师、相关领域的专家、艺术家就成为他们的协助者,一起帮助他们走上馆长的岗位,进入专业领域去体验和实践,了解美术馆的相关知识、功能、运作和价值意义等,让自己有所收获的同时也向更多人传递艺术之美。”王南溟说。


美术馆与户外活动相映成趣。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现任馆长周海霞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她运用专业特长,带领人们重探《山海经》《诗经》等画面感较强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她说,从博物馆里选出的画作都是比较有童趣的,让小朋友们在看展览时能产生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当美术馆真正走近居民,周海霞感到,社区不再只是生活服务,更让艺术与人发生了联系,“回社区就像回到心灵的港湾。”


共建艺术的社区形态


王南溟说,美术馆的生活化往往是通过艺术礼品店来叠加的,“野趣生活”人与自然插画展从宝山社区美术馆出发,共延伸出三个展区——宝山社区美术馆、保利叶之林居委会和沈杨村901欢乐农场。每年都有的居民亲子跳蚤市场活动从保利叶之林小区内,移到祁连公园的宝山社区美术馆外的小平台,成为城乡艺术社区实体上的一个共庆项目。


美术馆一角。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据了解,“野趣生活”人与自然插画展在10月20日落幕之后,宝山社区美术馆第三期项目“共建艺术与环上大青年艺术家们”将接档展出。今年以来,宝山区文旅局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市美术馆协会等多方携手,在全区范围内打造首批四个社区美术馆,以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在落地公园、高校、园区等形成相对独立的美术馆空间,把更多艺术的种子植入社区。


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山社区美术馆是宝山文旅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过程中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打造,将见证艺术与社区生活的紧密相连。未来,将全程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地点居民选、内容居民点、成果居民享,用文化艺术的方式连接空间与居民、居民与活动、活动与治理,创新形成专属的“社区文化治理力”。


头图为社区美术馆一角。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摄 影:王卫朋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