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板资源的溢出和延伸,每年的“艺术天空”是广受申城市民喜爱的文化乐土。今年,站在新十年的起跑线上,“艺术天空”再次带来60多台超百场高品质演出,点亮申城的公园、校园、商圈、社区,让文化的触角深入城市肌理,消弭与生活的边界,也铺展出了一幅艺术与市民双向奔赴、与城市共融共生的美好画卷。
丰富演艺新场景
校园、商圈、草坪处处皆舞台
摩登地标、公园绿地、潮流商圈、城市水岸、美育空间……今年,“艺术天空”版块围绕“打造城市人文新景观、构建城市美育风景线”的全新定位,优化资源精准供给,将丰富多元的节目形态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合,推出了五大特色单元,给市民带来了更为从容、松弛的艺术生活新体验。
“艺术天空”城市地图,五大特色单元遍布上海全城。上海国际艺术节 供图
这几天,申城处处可见“没有围墙的剧院”。复旦大学相辉堂内,来自多瑙河畔的贝尔格莱德青年学术合唱团一展歌喉,与高校学子们共同唱响了“一带一路”的青春之声;长阳创谷老厂房里,炫乐爵士乐团带着爵士音乐喜剧《鳟鱼》惊喜亮相,为忙碌的都市白领送来了迷人的法兰西风情;延安高架旁的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来自荷兰、意大利、塞尔维亚的艺术家们,用一系列跨文化、跨门类的特色剧目描绘着“秋之韵”的精彩;漫步临港滴水湖畔,跟随“微旅行”计划可以邂逅户外沉浸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到了热闹的新天地商圈,连门票的最后“障碍”也被消弭,艺术在街头巷尾与市民随处相逢、触手可及,共同升腾起上海这座城市的袅袅烟火气和浓浓人情味。
第一次来中国演出的贝尔格莱德青年学术合唱团指挥德拉加娜·约万诺维奇不住地感慨,“太奇妙了!这几天,我们的舞台不是在传统剧院里,而是在公园、校园、购物中心,路过的每个人都是演出的一部分,这对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体验。大家一起扮靓城市文化新景,这座城市就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来自多瑙河畔的贝尔格莱德青年学术合唱团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国际艺术节 供图
塑造城市新景观
台上台下双向奔赴共融共生
事实上,从2018年里卡尔多·夏伊执棒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复刻琉森音乐节的盛况,到2023年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闵行文化公园打造湖畔音乐节;从全团9位首席舞者共同在瑟瑟寒风中跳起GALA盛宴的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到10多位国宝级昆曲艺术家联手演绎的大师版《牡丹亭》……借助艺术节这一国际性平台,十载春秋,“艺术天空”不断将全球标杆性演艺资源移植到上海的街头巷尾,每一年都在为申城勾勒“艺”彩斑斓的人文新景观,也见证了台上台下的一次次双向奔赴。
冒着细雨赶到城市草坪音乐广场,王女士一家四口今年为哈萨克斯坦阔尔库特民族歌舞团而来,“我们是老粉丝了,这几年不知道薅了多少羊毛。”王女士笑着说,在艺术天空,一场演出可以满足全家人的文化需求:“户外空间让孩子们不拘束;公益惠民的门槛让老人们无负担;名家名团的国际水准又满足了我们夫妻俩的高品质需求,一举三得。”
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市民观众正在冒雨欣赏“艺术天空”惠民演出。上海国际艺术节 供图
青年钢琴家宋思衡在“艺术天空”见证了沪上一代琴童的成长。2014年,作为登上“艺术天空”舞台的首批艺术家,他曾在上海城市音乐草坪广场上演了一场意趣盎然的多媒体钢琴音乐会“80后的时光机”,当时台下坐满的小琴童让宋思衡至今记忆犹新。“10年了,那群孩子都渐渐长大,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走上了专业道路。我想,这就是“艺术天空”的意义所在——让每个人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持久。”
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
铺展以文塑城新画卷
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唐颖琪告诉记者,自2014年创办以来,10年耕耘,“艺术天空”线上线下触达人群已经超千万,覆盖全市16个区的100多个场地,共举办了900余场演出,不仅为老百姓送去了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大餐,更以便民、利民、惠民的多措并举,让人人得以共享这片“艺术天空”。
上海展览中心喷水池广场上,长达10小时的“非凡贝多芬”音乐会拉开“艺术天空”1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上海国际艺术节 供图
而在“艺术天空”的定义里,“惠民”不只是简单地让百姓不花钱、少花钱,更要让每一位观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比如今年黄浦区的草坪音乐会系列,从赣南小调到丝路遗音,从经典木偶剧到巴洛克之声,这些演出汇聚了国内外艺术精粹,市民游客免费预约即可进场观看。首轮发放的1.2万张观演票,2分钟内就被预约一空。
在唐颖琪看来,这片“艺术天空”是一个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我们希望让艺术亲近百姓,引导名家名团名作的优质演艺资源溢出剧场,融入城市肌理。让‘艺术天空’能够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拓展和延伸,真正与上海的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描绘市民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头图为法国炫乐爵士乐团亮相杨浦区长阳创谷老厂房,演绎爵士音乐喜剧《鳟鱼》。上海国际艺术节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