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二年“人艺风”再度刮到上海,戏票场场被“秒空”,申城再现标志性文化现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4-11-17 16:24

摘要: 京味儿南下!

今天,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闭幕。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迎来一场又一场文艺盛世,其中由北京人艺刮起的一股观剧热潮更是让不少人感叹“过节了”。


10月14日至11月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展开为期近一个月的驻演活动,带来了《茶馆》《哗变》《日出》《杜甫》《正红旗下》五部经典剧目。这是北京人艺时隔12年后再次大规模赴沪演出,也是2024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味儿、经典、传承、创新......是围绕北京人艺此次上海驻演的高频词汇。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多部人艺经典作品的舞台生命力,也再次成为京沪两地戏剧文化深度交流的标志性事件。


开票当天秒速售空,戏迷感叹“像过节”


10月14日晚,上音歌剧院门口,一座色调古朴和雕饰精致的门楼格外引人注目,如同时光入口,引领观众开启一场难忘的戏剧之旅。走进剧院,“戏比天大”的牌楼讲述着北京人艺七十余年来的艺术宗旨。同时,剧院的二楼还陈列着北京人艺的专题展览,向观众展示了此次沪上驻演的五部剧目的创排过程、排练照、剧照等以及北京人艺与上海的历史渊源,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打卡。


舞台上,伴随着清脆的牛骨敲击声,大幕拉开,一幅百余年前老茶馆充满烟火气息的景象扑面而来。这部由老舍编剧、焦菊隐导演的话剧自1958年首演以来,跨越半个多世纪,演出700余场,经典的文本、浓郁的京味儿、传神的人物形象、厚重的文化积淀、深刻的现实主义,使它常演常新。


作为“镇院之宝”,该剧由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资深演员出演,再现了老舍笔下小人物命运沉浮的社会缩影。剧中以老裕泰茶馆为背景,用三幕演出跨越近半个世纪,以诸多小人物的命运悲欢,讲述了时代变革。此次上演的这版云集北京人艺第二代《茶馆》演员阵容,加上青年一代的加盟,展现出这部经典在当下的生命力。


“《茶馆》是我们压箱底的保留经典剧目,这次演出也是一次检验,希望我们能够递上一份合格的试卷。”开演前,《茶馆》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曾这样说。


《茶馆》的演出票在开票当天就秒速售空。首演当晚,上音歌剧院1200余座位座无虚席。“作为话剧的粉丝,你不可能不粉人艺,作为人艺的粉丝,不可能不粉《茶馆》。我之前专门飞去北京看过《茶馆》,这次能在上海看到,就感觉特别幸福。这不是一次文化消费,这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一位年轻的上海观众说。


剧院内的门楼装饰。主办方供图


北京人艺“再出发”:经典剧目再现当代意义


《茶馆》之外,本次在沪上演的《日出》是2021年由冯远征导演的全新版本。全新的舞台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这部诞生于八十多年前的经典赋予了新的生命。北京人艺全青年阵容的舞台亮相,展现出青年一代的舞台创造力。同时,舞台上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也赋予舞台多时空、多维度的表达。


《杜甫》则是北京人艺近年来创排的历史剧目,以古典唯美的审美意境,诗化的叙事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收获观众认可。“千秋诗史杜,独立自苍茫。”作为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杜甫》以人物立足,既从现实角度又兼具浪漫色彩地再现了他的人生境遇与人物性格,让观众在舞台上去重新认识杜甫,了解他的真实与伟大。


北京人艺此次驻演上海将近1个月,170余位演员参与到五个剧目的演出之中,其中最年长的78岁,最年轻的22岁。五部剧目场场爆满,成为近期上海戏剧市场的新热点。可以说,这五部剧目涵盖了北京人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既是对经典的守护,也体现了对新时代观众需求的回应。


“北京人艺来上海演出是有传承的,1988年人艺到上海曾经引起巨大轰动。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介绍道,此次剧目安排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在的承接,更有未来的展望。


“《茶馆》《哗变》曾经在1988年由上一代演员,在上海演出,此次是第二代演员的演出,是我们对1988年的一次呼应。《日出》是北京人艺的新生代的力量,希望通过演出展现给全国观众。《杜甫》代表了北京人艺历史剧的创新样貌,《正红旗下》则是北京人艺在70周年之后,重新启幕的新京味儿戏。这五个剧目的选择,代表着当下我们这一代呈现经典的态度。”


濮存昕与孩子们互动。主办方供图


戏外延展:展览、讲座与对话的全景式交流


驻演最后一天,11月9日下午,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给上海的戏剧爱好者们送上了最后一份礼物:不但面对面进行交流,还就表演艺术的声台形表进行现场辅导。


与以往戏剧交流活动不同的是,这次参加活动的除了戏剧表演专业学生之外,还有平均年龄仅有10岁的孩子们。孩子们现场表演了北京人艺话剧《杜甫》《正红旗下》的片段。濮存昕认真观看、仔细聆听,眼中满是关爱和欣慰,还走到舞台中间与孩子们共同完成演出的尾声部分。


濮存昕告诉孩子们:“台词就是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思想,表演中要思想集中,要有专注感和注意力,要让角色支配自己去表演。”为了让孩子们听得更清楚,濮存昕保持半跪的姿势为孩子们细致地讲解,并耐心地做示范,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们念台词,力争在短时间内帮助他们准确地传达出剧中人物的情感。


舞台之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也进一步延伸了戏剧的魅力和影响力。


驻演期间,北京人艺专题展览在上音歌剧院展出;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赴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开展艺术讲座;《哗变》“五虎”冯远征、吴刚、王刚、高冬平、丁志诚走进上海戏剧学院,与师生们开展交流座谈……通过台前幕后的展示,让观众在看戏之余更全面地了解北京人艺。


头图为《茶馆》剧照。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劳动时评|从上海国际艺术节看中华...

金世佳演而优则导,敖定雯产后40...

时隔五年,费城交响乐团携手上海爱...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