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工人新村的时代记忆!话剧《暖·光》修改提高后重返杨浦,更注重人情味和烟火气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4-12-22 12:20

摘要: 修改提高版《暖·光》更注重刻画人情味、烟火气、年代感——温暖淳朴始终是主基调。

聚焦于上海工人新村题材的话剧《暖·光》在经过修改提高后,岁末再度献演于新中国上海工人新村集聚地的杨浦区,于12月22-23日演于杨浦文化艺术中心星剧场。


新增部分重要情节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最大的工业城市,曾经涌现出一批反映工业和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近些年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多,触及工人和工业的作品更是十分稀缺。


由杨浦区文旅局出品、上海现代人剧社制作演出的原创话剧《暖·光》首次聚焦于上海工人新村这一题材,是对上海特色现实题材的一次舞台实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高度评价,这是一部抒发平民人文关怀、向共和国“致青春”的话剧作品,真切地表现了中国大地独有的工人新村的故事,是一个被人们忽略而完全不应该被忽略的创作领域。


演出剧照。剧组供图


该剧通过一群小人物的命运讲述从上世纪50年代初直至当下的时代变迁,展现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谱写一曲工人新村的歌谣,贯穿于时代洪流之中的是党和政府关心关注着工人群体和工人新村。


作品自2023年首演之后,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来自工人新村的观众们的喜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和上海市作家协会为演出召开研讨会,主创人员充分听取了专家的宝贵意见,编剧对剧作又进行了重大修改提高,二度舞台创作也重新制作打磨。新增“八十年代破墙开店”、“美丽家园改造”“第三代婚恋观”等重要情节,让人物的个体语言更加鲜明,突出了工人新村在每个时代更细节的变化等等。


温暖淳朴始终是主基调


据了解,修改提高版《暖·光》更注重刻画人情味、烟火气、年代感——温暖淳朴始终是主基调。


演出剧照。剧组供图


这是一部时代剧,也是一部温情剧,张阿根、李贵生这一对师兄弟的性格进一步拉开,将张阿根的“直、拗、一根筋”和李贵生的“活络、精明”更好地刻画出来。为突出李贵生的性格,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敏锐地意识到“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努力地想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增加了第八场“破墙开店”,将李贵生想下海经商,成为弄潮儿,并梦想摇身变为“万元户”的心态刻画出来。


演出剧照。剧组供图


修改提高版更注重“工人新村”在每一个时代的变化,比如50年代建造伊始便用上了抽水马桶,之后政府一直在对其改造,先是80年代的加层,之后是新世纪左右的改建成煤卫全独用的住宅,一直到如今进行“美丽家园”改造,甚至安装上了电梯……工人新村的变迁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凸显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的奋斗、情感、汗水和泪水。


架构三代人反复“种树”桥段


在高度城市化和商品化发展的当下,工人新村成了留守的旧房。修改提高版《暖·光》入选2024上海优秀民营院团展演,6月公演并获剧目优秀奖,并入选2024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舞台艺术资助项目。


而能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下印记,正是话剧《暖·光》创作演出最大的意义与成果。出生成长于工人新村的国家一级编剧管燕草坦言,在似水年华的人生窗棂上,工人新村如同那一抹温柔的暖光,穿透时间的缝隙,照亮了岁月的台阶。


演出剧照。剧组供图


剧本架构了三代人反复“种树”的桥段,隐喻了蕴藏在三代人乃至中国人血脉中的“根与魂”,正是这种精神上的感召,成就了中华民族骨血之中的传承精神。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陈思和表示,工人与工人新村的关系,象征了老一代工人在新社会的归属感与深沉的感情,三代人在工人新村相继种树的意象,象征了工人朴素理想的传承精神,很多细节虽然表现得微波不惊,却很有深度,有一种感情的沉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国鲁迅学会副会长郜元宝则表示,“工人新村”可算是无数张阿根们无法告别的都市乡愁,正如今天众多中国农民无论踏上怎样的城市化历史快车,也无法告别那恒久不变的故土乡愁一样。


头图为演出剧照。剧组供图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阿加莎百年推理经典中文首秀,话剧...

从文字出发,借声音为刃,2024...

《鹿鼎记》领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