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进度100%,精彩100%!全面开放后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有可观

视觉|进度100%,精彩100%!全面开放后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有可观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2024-12-21 18:59

13个常设展厅并1个特展共同亮相。

本月初,备受瞩目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宣告全面开放。


今年2月2日,上博东馆青铜馆试开放、“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开幕;6月26日上博东馆开放面积扩大到80%,而随着12月3日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等最后一批展厅开放,上博东馆终于完成了令人瞩目的“2024三部曲”。


上博东馆位于浦东新区,毗邻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集聚形成了浦东的“文化艺术高地”。馆舍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整体呈矩形,外立面蜿蜒起伏、恰如海波荡漾,彰显着上海的城市气质与城市品格。


如今,历时7年多打造的上博东馆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展出文物超过1.5万件,全面开放后预计年接待观众超过600万人次。


城市的文化地标,既是城市气质的精髓映射,更是其精神风貌的符号化呈现。在设计上,上博东馆强调开放性,设计有意打破封闭空间,每个楼层都有落地玻璃、平台或户外区域,形成开阔的景观区,引入自然光线,让建筑“呼吸”,让观众“透气”,从而获得视觉和审美转换。


未来,以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为主的东馆、以特展主题展为主的人民广场馆和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核心的北馆,将构成国内最大博物馆“航母群”之一。


届时,三馆馆舍建筑总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预计年观众接待总量超过600万人次,跻身世界博物馆前十行列,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也将与上海博物馆携手迎来它的下一个“百分百”时刻。



整体呈矩形,外立面蜿蜒起伏、恰如海波荡漾,彰显着上海的城市气质与城市品格。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新的空间不仅能带来更多展览,也让宝贵文物有了新的打开方式。陶瓷馆设立了触摸文物标本互动区。

经过专业评估和特殊保护处理,在确保安全和完善相关举措的前提下,允许观众触摸一件清代康熙时期釉下彩青花瓷瓶,开创了国内同类展览的先河。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特殊低反射高透玻璃被运用在上博东馆各大展厅,极大降低反光带来的干扰,打造出绝佳的观展效果。站在展柜前,笔迹、纹饰、釉色等文物细节一览无余。站在展厅中,井然有序的展品似乎“悬浮”在半空,让观众身处“超高清”的文物世界。

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一楼大厅中,一面极具水墨色彩的巨幅光影幕墙徐徐展开。

游客们交织川流的剪影也成为造型的一部分,仿佛人在画中行。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上博东馆公共服务区面积约占整体建筑的三分之一,供观众使用的软椅、长凳、坐垫随处可见。

此外,餐饮区、无障碍设施、母婴室等人性化服务措施也配备齐全。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上博东馆四层,有一个特别设置的“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观众可以通过单向玻璃观察文物修复师们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也可以结合主题陈列更好地理解文物修复的原因、工具、步骤等知识。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在无实物展品陈列的数字馆“山水江南”展中,数字技术“复活”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作品画面,让书画欣赏从平面走向立体,受到全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江南造物馆展厅面积达1649平方米,其中包括一个中心挑高15.4米、面积290平方米的中庭,以及一条长约30米的外光廊道。这是东馆中唯一引入自然光线并可观赏户外景观的文物展厅。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为了缓解观众在特大型博物馆中的观展疲劳问题,建筑改变常见的封闭式流线设计,在流线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的休闲边厅以及室外露台和花园,强调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流互动。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这座巨大的旋转坡道,是三楼通向五楼的休闲步道,目前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其实这还是对上博本馆的一种延伸。1996年开放的上博人民广场馆,建筑造型一大亮点是方形基座上托起圆柱形顶部,取“天圆地方”之意。而东馆的建筑主体呈矩形体块,中间嵌入圆形的旋转坡道,也是方和圆的结合。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头图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入场口,游客们排起长队。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