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4到2025,三天三夜,以上海体育馆为核心,原本就是“乒乓之城”的上海,成功营造出一场跨年的体育嘉年华。
购票观众80%来自外地
没有票,就在场外拿手机看
乒乓是国球,是中国军团在奥运赛场的王牌项目,但在前些年,乒超联赛一度乏人问津,不少比赛放在偏远的大学校园,即便门票低至三五十元,甚至是送票,现场也依然坐得稀稀拉拉。
用现在乒乓“人气王”王楚钦的话说,从2023年开始,不论国外还是国内,乒乓球赛事的氛围都非常热烈,“支持我们的观众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懂乒乓球,也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鼓励。”
这一次在上海,乒乓的热潮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连续三天,上海体育馆周边都是人头攒动,球迷们几乎都是精心装扮,带着为球员加油打气的横幅等小道具。
球迷在入场前打卡拍照。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小袁告诉记者,早在乒超宣布落户上海之前,网络上就不断有各种消息传出,直到售票渠道开通,她第一时间抢了三天的套票,就是为了确保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球员。
据统计,票务启动当天,一个小时内多场热门赛事门票就已售罄,购票观众80%来自外地,主要是长三角地区,实现票房收入近3000万元。
观众在二楼平台留影拍照。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场内观众山呼海啸的同时,场馆外,无论是下午还是晚上,总有一群球迷等在寒风里,凑在手机前隔空助威。在一群女性球迷中,球迷老张单独捧着一部手机,“我和女儿抢到了票,她进去看,我就在场外等她,陪着她。”
打乒乓、抢周边
周到服务让球迷沉浸享受
1月1日的新年第一天,女团决赛在深圳大学队和山东鲁能队之间展开。家住静安的钱女士和就读六年级的女儿都是孙颖莎的粉丝,两人在当天上午就早早来到现场,“我们目标明确,先冲一波官方纪念品。”
乒乓球器材变身色彩鲜艳的可爱玩偶、钥匙扣,还有应景的蛇年迎新纪念品……首次来到上海的乒超,也是首次有了官方衍生品。上海体育馆二楼平台设置了一圈的展示和售卖区域,那里设置了两处销售点,并在户外广场搭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纪念品商店,每到入场和散场高峰,
李宁展台的排队观众绕了一大圈。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李宁展台因为售卖运动员元素的T恤衫、卫衣、运动衣等商品,最受现场观众欢迎,在开赛前约一个小时的抢购高峰期,观众从场馆外的安检处就开始排队,队伍在平台又绕了一个来回,粗略统计要超过100人。
红双喜纪念品商店因为售卖印有球员头像的纪念款主题肖像球,同样受到粉丝的热烈追捧,展台为此贴出了告示:“纪念品系列每人限购一件”。
观众在选购纪念品。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上海久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介绍,尽管是第一次承办运营乒乓球项目赛事,但早在运营F1、上海网球大师赛期间,团队就意识到粉丝群体构成的变化,比如以年轻女性为主的“她经济”给体育市场带来新增量。“考虑到此次乒超比赛的观众群体90%是年轻女性,我们匹配女生的喜好,设计了赛事周边的小公仔和小挂件。虽然上市时间不久,但销售情况好于今年的F1纪念品。”黄明说。
现场设置的乒乓球台吸引不少人一试身手。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除了买买买,看球的观众如果一时手痒,还能在二楼平台一展身手。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志愿者虽然也不是很会打,但却是很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气氛担当”,忙着张罗不相熟的观众打一个5分的对抗赛,甚至还会在观众落单之时,亲自上阵打上几拍。“这几天来体验的观众蛮多的,还有几位外国朋友,大家水平不一,但能看出来,还是很喜欢打乒乓。”志愿者说。
跨年看球,在沪过节
引领体育消费转型升级
由于大部分观众来自外地,此次乒超总决赛又恰逢新年,成功带货了一把上海体育馆周边的酒店和餐饮消费热。
此次参赛球员入住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成为粉丝们早早预定的目标。据了解,该酒店2024年12月31日一晚房价为3983元,而平常最低价仅642元。不少球迷在看球的间隙,还前往上海的热门旅游地打卡。
乒乓文化巡展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拍照。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就连在上海的观众,为了更加方便地看球,也在场馆周边预订了酒店。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的新疆学生古丽,就与朋友们在一站地铁之隔的地方订了酒店,“两个晚上300多元钱,比我们晚上再赶回松江要划算很多。而且,这两天再查询,据说也已经涨到了600元一晚。”
2024年,徐家汇体育公园累计接待服务中超和CBA赛事观众近70万人次;此外,场馆实现赛事商演高效衔接,全年举办29场演唱会,服务观众105万余人次。在距离上海体育馆最近的飞洲国际广场,这几天也是乒乓氛围浓厚。商场内搭起了简易的小型乒乓球桌,手执的乒乓球拍,一把写着“蛇牛”,一把是“蛇恐”,球桌的两端则分别写着“2024走你”和“2025接起”,以时尚潮流的特点,吸引年轻人挥拍互动,打卡拍照,也成为球迷碰头的热门场所。
飞洲国际吸引了不少观众在那里购买海报等加油装备。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飞洲国际广场商业运营总经理唐祁介绍,“这两天的客流量增长了一倍,餐饮消费增长了32%,零售业则有20%的提升。”如今,飞洲国际广场内业态主打运动服饰、健身器材、健康轻餐饮等,契合体育场馆商圈打造健康生活方式,以便形成消费者的记忆点,不断转化为回头客。
上海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将在今年举办至少171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也希望火热的乒超能够开一个好头,让赛事“溢出效应”持续释放,吸引更多人来魔都奔赴一场热血沸腾的赛事之约,开启一次令人难忘的运动之旅。
头图为上海体育馆外面人头攒动的观众。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