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3日至25日,由倪妮、文章等主演的赖声川经典话剧《如梦之梦》将再度登陆上剧场与申城观众见面。自2000年首演至今,这段长达8小时的舞台故事已经讲了25年,本轮的3场全本演出于11月中旬开票后依然迅速售罄。
在当前短视频横行的浪潮下,观众为何依然愿意走进剧场看一台8小时的超长戏剧作品?《如梦之梦》又如何在25年里引得一代代演员争相演绎?
首创“莲花池”回归剧场仪式感
《如梦之梦》讲述了一位病人在医学无法诊断他的绝症时,开始做的一场漫长追寻,主题围绕生命、死亡、痛苦、轮回展开,故事虚虚实实,叠加嵌套。整出戏就像一次庞大的旅行,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开始,近30位演员、300多个角色陆续登台,自20世纪末回到20世纪初,跨越台北、上海、巴黎等地,展现了一段曼陀罗式的环绕人生。期间既有回肠荡气的传奇讲述,亦有吴侬软语的娓娓道来,400余套服装和造型看得人眼花缭乱。
编剧、导演赖声川回忆道,《如梦之梦》的灵感是在1999年11月的某一天在他脑海中乍现的。当时在印度看到僧侣绕神圣佛塔而行的场景,赖声川不禁思考:剧场中最神圣的是什么?答案就是观众。于是,他将自己过往的所见听闻与生命体验编织成了一场连环梦,并在《如梦之梦》中大胆地把观众放在舞台中央,演员绕行观众席,形成了“莲花池”,由此开创了环绕剧场的先河,回归剧场的仪式感。
话剧《如梦之梦》首创“莲花池”舞台。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让剧场重新被塑造成一个台上台下互相交流意见和情绪的场所,在莲花池转动之下,演员和观众可以一起完成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这是赖声川的初衷,也是《如梦之梦》25年来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特色观演体验。
演员与角色共同成长延续作品生命力
对演员们来说,《如梦之梦》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2013年,该剧首次在内地登台亮相,饰演“五号”一角的胡歌就被《如梦之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每一次站上舞台我都有种错觉,仿佛现实生活就是一场梦,舞台上的生活反而是真实的。剧中五号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从最开始的当局者变成观察者,到最后成为觉察者,他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通过寻找答案的旅程,通过别人的故事找到了光明。”这样一个角色是胡歌过去从未遇到过的,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成长也不可替代。
演员倪妮深有同感。2023年,《如梦之梦》经由上剧场团队全新制作出申城“专属版”,倪妮成为了新一代的“顾香兰”。“她是一位传奇女性,我觉得演员在职业生涯里能够遇到一个让自己有极强欲望想去塑造的角色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而一个角色的成长、锤炼不一样的状态,需要演员自身有很大的成长,把经历、基本功都结合在一起。”倪妮在《如梦之梦》中悄然蜕变。
话剧《如梦之梦》剧照。受访者供图
本轮演出中饰演“五号”的文章感叹,“自己和五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曾经迷茫过、不知所措过。我是一个很笨的人,没有什么技巧,就是用真实的感受去进入角色。每一轮演出我都在慢慢琢磨,希望给大家带来变化。”无论是演员,还是作品,文章相信已经演了25年的《如梦之梦》,未来还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台下故事转化为台下生命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本轮《如梦之梦》重返上剧场将在1月23日至25日连演3场,11月中旬开票后,近2000张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即使是高达4500元的“莲花池”座位也一票难求。
在如今短视频横行的时代,为什么观众还愿意走进剧场看一部长达8小时的舞台作品?在赖声川看来,《如梦之梦》看似有些逆市场而行,但正因为她的时间之长、观演模式之独特、制作之复杂,让她每一次的上演都尤为珍贵。“8小时的戏剧不是为了长而长,而是故事本身需要,当你真的投入进去后,会觉得8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赖声川坦言,《如梦之梦》更吸引人的是她的转化性,她带给人们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观众走进剧场就像进入了一段8小时的梦幻旅行,跟随主角同笑同哭,离开剧场时会恍然发现自己好像回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对生命产生全新的体悟。”
头图为话剧《如梦之梦》海报。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