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63亿,登顶我国影史票房榜,并进入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前二。影片热映之余,主人公哪吒的名字也被观众热议:作为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儿子,他为何叫这样一个名字,“哪吒”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咬文嚼字》编辑部曾发表署名“姚博士”的文章回应观众问题。
姚博士表示,“哪吒”确实不像国人的名字,按照汉语的结构规则理解,难明其义。过去也有人解释认为“哪”即“傩”,指驱邪除恶的傩神,“吒”即“咤”,指“叱咤”,义为“大声吆喝、怒斥”;“哪吒”即叱喝、驱赶邪恶的神祇。但这无疑有强为之解的嫌疑,不足为信。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哪吒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道教护法神。据学者研究,哪吒最早来自佛教。唐代时,哪吒开始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中称哪吒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唐代的其他佛经文献中,也出现过有关哪吒的记载。
唐代佛教兴盛,哪吒的故事逐渐传播开来。哪吒开始成为唐代笔记小说的人物,如《开元传信记》里就有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唐代以后,哪吒的故事广泛出现在民间传说、戏曲及小说中。
大约在元末明初,哪吒正式入列道教神谱,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道法会元》均将他收录在道教神祇中。
在梵语中,哪吒为 Nalakuvara,因此姚博士认为,而正因为哪吒来源于佛教故事,其名当源于梵语的音译。
头图为《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