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1至22日,梅花奖及文华表演奖得主赵志刚、单仰萍领衔,携手邓华蔚、许杰、陈湜,名家版越剧《家》将亮相东艺第十五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时隔20余年,这曲吴侬软语演绎的青春悲歌依然唯美动人。
首演于2003年的越剧《家》改编自巴金先生同名经典,讲述了封建家族的没落与青年人的反抗与觉醒,不仅屡获大奖,也备受观众喜爱。巴金女儿李小林曾表示这是她认为最符合父亲原著精神的舞台剧之一。
越剧《家》的诞生还要从赵志刚的一次观剧说起。当时,他看了一场话剧《家》,激发了创作冲动,于是找到已故越剧金牌编剧吴兆芬,三顾茅庐、再三恳请:“我想从觉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家》的故事。我更希望她未来能成为男女合演史上一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剧目,常演常新。”最终,赵志刚的“豪情壮志”,尤其是他提到的“男女合演”打动了吴兆芬。
2003年,为庆贺巴金先生诞辰百年,上海越剧院越剧《家》首演,引起轰动。作品精简了故事情节,聚焦两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还原了巴老原著精神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越剧以情动人、诗化表达的特点。全剧清新哀婉,“洞房悄悄花烛摇,世事如梦梦缥缈”“寂寞也是清淡趣”“为爱付出终不悔”,一段段唯美秀雅的唱词读来令人口齿噙香;而陈姨太劝鸣凤改嫁时的“十八个‘子’”又充满了世俗谐趣。
最终,越剧《家》不仅摘得文华新剧目奖、音乐创作奖等荣誉,获评上海文艺创作优秀作品,主演赵志刚也凭借“觉新”一角获文华奖、梅花奖(榜首),剧中“鸣凤”的扮演者陈湜则夺得了白玉兰新人配角奖。“两地洞房”“梅林重逢”“双诀别”“人间无限有情事”等多个唱段更是在戏迷中广为传唱。
自上世纪30、40年代越剧发展出全女班演出,女小生广受追捧,虽然1950年代历经越剧改革,男女合演逐渐成为上海越剧院特色,但因同腔异调等问题,男小生仍属少数。越剧《家》对男女合演的对唱作了不少探索,赵志刚在戏里唱了许多新腔,更是以一大段余味悠长的唱腔为全剧收尾,《家》也由此成为了越剧男女合演的典范之作。
时隔20余年,赵志刚、单仰萍等原班人马将再次在东艺第十五届东方名家名剧月的舞台上重聚,携手带来越剧《家》。得益于编剧吴兆芬对于巴金原著的理解以及对演员的了解,她笔下的人物既展现了原著人物特性,又有演员个人的影子。单仰萍说,她最喜欢的舞台人物有两位,一位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另外一位就是《家》中的梅。因为这两个角色“最像自己”。赵志刚说:“有很多人都觉得我是觉新和觉慧的结合体,我自己也这么认为。”
头图为越剧《家》剧照。东方艺术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