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口音甚至不同语言,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引擎轰鸣声中,来自全球各地的车迷用热情点燃这个春天。据赛事主办方统计,连续两年,F1中国大奖赛观众中,外地观众和境外观众占比明显。跨越山海、“打飞的”的他们,为何选择上海?答案或许藏在一段段炽热的追赛故事里。
在一项分布187个国家和地区有着16万多名车迷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F1的观众正在变得更加年轻和多样化。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从2017年的36岁降至32岁,比NBA球迷的平均年龄还要低4岁。近两年,F1更是成为社交媒体上粉丝数量增长最快的体育联盟之一。
来自山东的陈姐有些与众不同,已经50多岁的她已经多次来沪观赛,作为一名资深的迈凯伦车迷,这一次,她如愿见证年轻的皮亚斯托里夺冠。
外籍观众正在查看观赛信息。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我喜欢赛车轰鸣声所带来的激情。”陈姐说,从过去一个人来沪观赛,到后来带动家人和孩子,现如今,她甚至加入了小型的车迷会,“这一次,上海还有了女车手,她在我们青岛读大学,也算是我们半个老乡。”
陈姐说,虽然“铁豆”的成绩不理想,但国内从事赛车运动的年轻人逐年增多,“现在有周冠宇,还有更年轻的叶一飞等人,相信再多一些时间,我们还会涌现更优秀的车手。”
外籍观众体验虚拟F1。受访对象供图
除了国内车手,连续三天的赛事,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外籍面孔仍然增多,他们更为激情,披着旗子,一路高喊着加油的口号;他们更为狂放,手中一杯啤酒场更为他们的标配。
新西兰夫妇安迪和米歇尔,特别将F1中国大奖赛纳入为期9天的中国之旅。“上海像一座未来之城,我们爬了那座像‘开瓶器’的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的夜景太震撼了!”他们计划赛后探访台州“江南长城”和水乡古镇。
西班牙姑娘安路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留学生。第一次来到上海国际赛车场,她就被深深震撼:“赛道太美了,城市规模远超欧洲,从市区到赛场仿佛经历一场时空穿越。”她表示,上海赛车的科技感让人着迷,电子支付、机器人等元素很有未来感,生活也很便捷。
在阿斯顿·马丁展台前,德国夫妇莱奥和玛丽娜正仔细挑选纪念品。“我们追随维斯塔潘而来,但上海给了更多惊喜。”玛丽娜展示着塞满徽章、帽子的购物袋,“这里氛围比欧洲主场更热烈,纪念品商店像赛车文化博物馆”。
外籍观众与机器人互动。主办方图
F1中国大奖赛如何借着这块“金字招牌”算好经济账,从来就不是体育一家的事情。从第一届F1中国大奖赛开始,上海多家旅游机构就已参与赛事的门票分销,并将观赛作为入境游产品中的一个环节。
据统计,2024年F1中国大奖赛共吸引逾20万观众现场观赛;赛事前后上海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63%;上海国际赛车场在知名旅行平台上跃居上海热门景区第四位;赛事产出效应39.28亿元,拉动旅游六要素 15.93亿元,办赛所在地嘉定区的客流量明显增长,十家重点商贸企业三天总计接待近135万人次,营业收入近1.2亿元。
在经历了一波中国车迷快速成长期后,借助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的背景,吸引境外观众“回流”仍有潜力可挖。今年的数据显示,F1中国大奖赛境外观众占比15.25%,其中60%是专程从境外来沪观赛,比去年增加100%。
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舒炜表示,今年借鉴了阿布扎比和新加坡F1分站赛的做法,在上赛场的T16旁边的草地看台上,搭设了新的贵宾招待包厢,可以让客人感受冲刺的快感,尊享到很多的礼遇,希望能够在将来打造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和外地观众能够到上海来观赛。
未来,上海将继续深耕F1中国大奖赛的品牌价值,强化“F1+文旅”“F1+消费”“F1+产业”的系统生态布局,进一步打响上海城市名片,让世界看到“未来之城”的无限魅力。
头图为外籍车迷准备入场。主办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