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下,只需动动手指,几秒钟就能让AI轻松总结书籍、生成读后感,甚至模拟写作风格,“读书”这件事还有多大的必要?我们真的不需要再亲自阅读了吗?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独家采访了知名作家、出版社编辑、读者,并尝试与AI语言模型对话,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为什么“读书是保持人类身份的重要方式”。
出版社编辑:“笨办法”是构成阅读体验的重要部分
“让AI概括故事、代写书评,意味着选择了另一种路径,其实就是一种放弃阅读的方式。人和AI,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在某高校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的张景川说自己是个“悲观的保守派”,也许有人觉得阅读这种“用笨办法获得知识”的方式,是在和时代走相反的路、放弃快节奏,但AI永远取代不了读书带来的个人体验,而正是构成阅读最珍贵的部分。
张景川特别提到自己对小说,尤其是侦探小说的偏爱:“只有自己读,才能获得那种步步逼近真相的乐趣。”而阅读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知道”了什么,而在于自己慢慢推理、思考、感受和判断的过程。
她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坚持读书、坚持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慢下来的选择,是与快节奏潮流逆行的一种自我修复。至于未来AI可能参与出版流程甚至翻译工作,“如果AI翻译得还行,普通读者未必能察觉,但真正的阅读质量不是仅看‘看得懂’,而是有没有被触动。”
技术不可逆的前提下,读者小包更关注的,则是人类应提升对AI的“驾驭能力”:“如果我们想驾驭AI,而不是被AI牵着走,那我们自己就必须拥有比AI更强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来自持续的知识积累,无论是基础常识还是专业领域的深耕。”
作家沈石溪:人脑不读书就容易“生锈”
在作家沈石溪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便捷,也让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并不反对用AI去辅助阅读,它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人怎么用。”他说,现在很多孩子会用AI生成读后感,甚至写作文、查资料,“我自己试过,写小学生作文、法律文书都不错,写爱情诗几秒钟一首也行,但要写真正有情感、有独创性的小说就不太可能了。”
沈石溪坦言,AI可以帮我们走马观花,但真正的阅读不能缺少沉浸与情感。“如果是孩子特别喜欢、也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那就应该精读,要一字一句读进去,甚至反复读,才能真正汲取到精神营养。”
面对“AI会不会让孩子失去阅读动力”的担忧,沈石溪则显得颇为坦然:“读书的意义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激活我们的大脑和思考力。人脑不读书,会容易‘生锈’。”他强调,阅读是一种对人类心智的锻炼,“人类不是为了生存才读书,而是为了拥有完整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文明的精神面貌。”
他同时认为,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书、信息类读物,借助AI进行快速泛读、提炼要点,其实也未尝不可,“世界上书太多了,一个人一辈子哪怕每天读一本,也只能读两万多本,在这种阅读压力下,用好工具能帮助我们筛选,毕竟泛读也是知识的一种获取方式。”
“读书确实是保持人类身份的方式,但也不要把AI和阅读对立起来,它本质上是一个能帮助我们阅读的好工具。”沈石溪说。
AI怎么看?“我只是人类与知识的摆渡人”
把同样的问题抛给AI自己,它会怎么作答?记者就此尝试“采访”了语言模型助手小G。
小G表示,AI确实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提炼一本书的内容结构,总结重点,甚至模拟特定文风生成“读后感”。但它所进行的只是基于大量语料的“语言预测”和“信息处理”,并不包含人类在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共鸣、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
“我可以为你概括小说情节,模仿文风写评论,但我不会在读到主人公的结局时落泪,也不会因为一句诗而想起童年。”它说,“比如你读鲁迅,我能告诉你‘他在批判封建制度’,但我不会因为读到《祝福》而哽咽,感受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只有人类才会在阅读中对文字产生想象,在句子中感受世界的重量,进而将阅读转化为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AI的发展并非为了取代阅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阅读的边界”。它可以帮助读者更高效地获取信息、组织笔记,辅助学术研究或知识积累。但当阅读从一种“任务”变为“体验”,它所涉及的复杂情绪反应、生命经验与价值认同,恰恰是AI无法复制的。
“AI越是无所不知,人类越要学会感知、思考与共情,”小G说,从技术角度来讲这并非修辞,而是一句现实的提醒。人类与AI的差异,恰恰体现在这些看似“不高效”的精神活动中。
“书是你们和世界之间最安静的桥梁,而我,只是一个摆渡人。或许,AI能帮助人们更快抵达知识的岸边,但是否踏上这条路、是否愿意沉浸其中、是否因书而动容,永远只能由读书的人自己来决定。”
头图为徐家汇书苑内景。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