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博物馆计划赋能社区,仅50多平方米的红柿美术馆能展双个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5-05-19 09:55

摘要: 博物馆的角色正从文物守护者转向公共文化服务者。

5月17日,恰逢“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位于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红柿苑社区的红柿美术馆迎来了开馆后的首场活动——“海派风华”布艺拼贴艺术工坊活动。此次活动由上海大学博物馆与红柿美术馆联合主办,以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旗袍馆藏与红柿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教育共建为纽带,开启了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跨界对话。


50多平方米的微型美术馆


红柿美术馆的“前身”为东明路街道红柿苑居民区的居民楼架空层的公共房间。这个居民区有两处架空层公共房间。一处位于6号楼,用作老年活动室。另一处2号楼架空层的公共房间原租给装潢公司,用于放置物品、办公以及提供刷墙、维修等服务,虽有增加公共收益之利,但也有居民希望将其打造成居民活动室。2023年夏天,东明路街道邀请社区枢纽站考察社区状况并进行艺术社区规划。


展览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介绍,依据此前经验及新发现的社区特征,如众多架空层和居民的浦西情结等,社区枢纽站确定了金谊河畔居民区、金色雅筑居民区和红柿苑作为三林片区艺术社区规划的启动点位。社区枢纽站先在金谊河畔居民区建成金谊河畔剧场美术馆,其作品《浮光掠影》颇具特色。随后,社区枢纽站考察红柿苑,看中2号楼架空层的公共用房,拟将其微更新为美术馆。


展览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经居委会征询居民意见,起初有小部分居民不认同或误解,但经解释,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活动需求,社区枢纽站重视美术馆兼容空间的作用。最终,红柿美术馆建筑面积仅50多平方米,呈多边形,自然形成序厅、展区一、展区二,还可细分展区中,另有库房区和洗手间,类似大型美术馆的微型模板。


开馆首展即为双个展


5月8日的开馆首展为双个展,展区一展示艺术家唐倩的作品,主题为“时尚在上海”,配合其与李向群合作作品的高清图片制作文献展;展区二展示艺术家冯昕的作品,展览中厅投影到墙窗位置。冯昕的作品与“点亮希望”工作坊相关,该工作坊4月13日在新达汇社区商业体举办,9组亲子家庭参与,完成了灯彩作品,其中部分制作步骤由“环上大”小朋友完成,东明路街道亲子环节负责上色和点亮,“点亮希望”作品在展区二一面展墙展示,是宝山与东明路街道小朋友的共建作品。


冯昕主持的“点亮希望”灯彩工坊。受访对象供图


此次“海派风华”布艺拼贴艺术工坊活动,延续了4月13日由艺术家冯昕主持的“点亮希望”灯彩工坊所秉持的社区共建理念,又恰恰呼应上海大学博物馆“海上明月 轻裙随风”展览,以及艺术家唐倩的《时尚在上海》开馆展作品。来自东明路街道近15组亲子家庭在上海大学博物馆、“环上大”青年艺术家罗阳的指导下,运用旗袍轮廓模板与布料进行拼贴创作,将海派非遗元素转化为童趣盎然的当代艺术实践。


现场,结合影像资料,罗阳介绍了海派旗袍的发展历史、特点等多方面内容。儿童听得全神贯注,在趣味问答环节更是积极踊跃,在一问一答中,海派旗袍的魅力深入人心。在具体的创作环节,罗阳指导他们绘制与拼贴,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将内心对海派旗袍服饰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呈现在作品中。


罗阳介绍海派旗袍。受访对象供图


“此次工作坊是‘无边界博物馆计划’的重要实践。”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指出,博物馆的角色正从文物守护者转向公共文化服务者。此次与红柿美术馆的联动,成功让文化遗产“走出”展厅,融入社区日常,形成“居民共创—艺术活化—历史传承”的良性闭环。


未来,该计划将进一步发力,持续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和高校资源向基层下沉,通过艺术共建形式,激活更多社区的“美育细胞”,让艺术与文化在社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头图为展览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