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响曲、旗袍秀、敦煌舞、梨园春……5月22日,上海大世界内热闹非凡,一场专为银发族打造的“大世界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年青专场”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来自申城各行各业的退休职工以及阿姨爷叔们各展才艺,绽放银龄风采。
上海大世界作为百年文化地标,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下积极探索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之道,推动非遗跨界展演、国潮主题街区等依次落地,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打卡。此次“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年青专场”牵手大世界,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模式,以“文聚友、旅兴文”为主线,将银发群体的艺术表达与文旅消费新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丰富多元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开幕当天,大世界的中心广场上,非遗手作集市与国潮文艺展演相映成趣,阿姨爷叔们有的手持电吉他奏响流行之声,有的身着民族服饰舞动敦煌壁画,传统和时尚同台展开“跨次元”对话,尽展银发一族的文艺风采,也勾勒出文旅消费的多元图景。
银发族亮相“大世界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年青专场”展示各自风采。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活动面向的是年龄在50+的银发族,过去大家统称他们为中老年人,但此次艺术节特别将其改为了“新年青”专场,称谓转变背后是对银发族的观念革新,象征着这个群体也可以用崭新的姿态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据了解,本届“新年青专场”展演活动将从5月22日持续至28日,每日设置不同主题,涵盖舞蹈、戏曲、声乐、器乐、时尚走秀等类目,共有近400个节目,吸引了近6000多名表演者参加,平均年龄63岁。
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已经退休离开各自工作岗位,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炽热。比如当天亮相展演的“资深少年”口琴电声乐队,成员就是9位已经70多岁的上海“老克勒”。他们戴着酷酷的墨镜,手持各色乐器,合奏出一曲难度极高的《红旗颂》,精湛的技艺加上阳光的心态立刻征服了不少观众。走下舞台,76岁的团长胡贤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年纪虽然上去了,但是心态越来越年轻,对生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每周聚在一起以音乐会友,娱乐自己也快乐别人,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老年生活同样能闪耀出少年的光芒。”
平均年龄超70岁的“资深少年”口琴电声乐队亮相“大世界社区文化艺术节”。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胡贤强的一番话正是此次活动的初衷。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特聘专家郝勇坦言,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银发一族文旅消费规模正逐年攀升,他们对高品质生活有着旺盛需求。“而高品质的生活要兼具身心健康,这是相辅相成的。银发经济同样如此,老年人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消费者,也可以是消费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服务的提供者,他们通过文化活动展现银发群体的艺术活力,不仅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城市文化生态增添了一抹亮色。”
除了文艺展演,此次“大世界社区文化艺术节”还汇聚了文化游学、公益互动等综合性活动,并特别设置了“三阶段”赛程,从社区海选晋级的选手将加入品牌战队,赴全国巡演决赛。决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有机会登上“大世界银发春晚”与明星同台献艺。未来,社区文化艺术节还将把展演活动与贫困山区支教、失独老人关怀等公益项目联动,让文化惠民真正深入基层。
头图为“大世界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年青专场”演出中。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